朱翊钧一口气给了这么多封赏,不仅朝臣看了眼红,张居正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
但是,朱翊钧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金银、御书、御膳、美酒……隔三差五,想到什么送什么,应有尽有。
反正他从小就喜欢给张先生送礼物,现在当了皇帝,更是肆无忌惮,什么好东西都想送给他的张先生。
他每送一样东西,张居正就要写封奏疏谢恩。
朝臣们议论纷纷,张居正便以此为由,请求朱翊钧别再给他赏赐了。
这个问题,朱翊钧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下次给赏赐的时候,就带上了次辅吕调阳,只不过每次给吕调阳的都会比给张居正的少一些。
张居正收了朱翊钧太多赏赐,想着也该送些回礼才是。宫里什么奇珍异宝都有,字画珠宝他也未必喜欢。
想着这几日进讲之后,朱翊钧总拉着他说起宣德皇帝,这日下了早朝,路过一家书店,突发奇想,进去买了一套《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把其中两卷《帝训》送给了朱翊钧,又几日,再送序、记、论、说、赋、颂、箴、铭、杂著十卷,再过几日,又送诗集六卷、乐府一卷、小令一卷。
朱翊钧乐呵呵的收了,看祖宗写的文章也觉得有趣,差点让人把小金库里那副宣宗画的《三阳开泰图》拿出来赐给张居正。
宣宗皇帝的真迹,张居正真不敢收,好说歹说,才让朱翊钧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张居正在准备一份更大的礼物送给他。
每日的进讲完毕,讲官都会陪着朱翊钧批一会儿奏折,皇上有什么要问的,他们就当场解答。
几个太监送上奏折,放在御案上,朱翊钧看了一眼,最上面那本正是张居正的。
他前日赐了张居正一壶长春酒,以为又是一封谢恩的奏疏,拿起来却觉得不对劲,沉甸甸的,谢恩的奏疏不用洋洋洒洒写几十页吧。
展开一看,却叫他惊讶不已。
这封奏疏名为《陈六事疏》,顾名思义,张居正从六个方面提出未来政令改革的方向:一曰省议论;一曰振纪纲;一曰重诏令;一曰核名实;一曰固邦本;一曰饬武备。
朱翊钧看完这六事,有些似曾相识,想起张居正曾经的一封奏疏——《论时政疏》,这两封奏疏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朱翊钧继续往下看,张居正向他提出:朝廷上下诸多国政,这些事情繁冗而琐碎,须有轻重缓急之分。
正德至嘉靖,尤其嘉靖朝后期,许多事情耽搁,军费开支巨大,大兴土木,藩王、士绅、地主兼并土地,国家财政锐减,国库入不敷出,天灾不断,战争四起,内忧外患。
治理天下,需要有大的方向和国策,也有迫切需要处理之急务。张居正呈上《陈六事疏》,正是要解决当务之急。
省议论,简而言之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张居正在奏疏中引用了西汉申屠嘉的话:“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
朝堂之上众言盈庭,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提意见一个比一个话多,能干实事的却是凤毛麟角。()
他拿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进犯之事举例,正是因为意见太多,迟迟不能决断,使得严嵩误国,屈服于鞑靼却还能稳居首揆。
?天予昭晖的作品《大明皇孙的团宠日常》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最后,张居正也给朱翊钧提供了解决方案:“伏望皇上自今以后,励精治理,主宰化机,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
他给朱翊钧举了两个例子:唐宪宗力排众议,任用裴度为宰相,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另一个是魏文侯不顾大臣上疏诽谤,坚持用乐羊征战,终大胜而归。
张居正通过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朱翊钧:“欲为一事,须审之于初,务求停当,及计虑已审,即断而行之。欲用一人,须慎之于始,务求相应,既得其人,则信而任之。”
最后,他希望朱翊钧能告诫大臣,废话少说,多干实事。
朱翊钧抬头,看到今日为他进讲的申时行仍候在一旁,他招招手:“申先生,你过来。”
申时行赶紧上前:“陛下。”
朱翊钧说道:“你来拟一道圣旨。”
申时行一愣,他今天只是来给皇上讲课的,拟圣旨并非他的工作。
朱翊钧却说:“让你拟,你就拟。”
“是。”
圣旨是给朝廷各衙门的,尤其是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这俩言官部门。
“今后各宜仰体朝廷省事尚实之意,一切奏章,务从简切,是非可否,明白直陈,毋得彼此推诿,徒托空言。其大小臣工,亦各宜秉公持正,以诚心直道相与,以勉修职业为务,反薄归厚,尚质省文,庶治理可兴,而风俗可变也。”
内容张居正其实都已经提出来了,朱翊钧就是让申时行组织组织语言,以圣旨的形式写下来。
振纪纲,说的是纪律,也是法律。太祖高皇帝在立国之初就颁布了《大明律》,洪武至天顺时期,法律异常残酷,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官员过得战战兢兢,连合理的意见也不敢提。
对此,张居正提出:“故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
他还建议朱翊钧:“敕下都察院查照嘉靖初年所宪纲事理,再加申饬。秉持公论,振扬风纪,以佐皇上明作励精之治,庶体统正,朝廷尊而下有法守矣。”
“申先生,”朱翊钧叫申时行,“拟旨。”
重诏令,在这一条中,张居正几乎把六部九卿都察院一一点名,要求他们明确规章制度,把手里的工作分出个轻重缓急,以确定处理时限,不可拖延耽误。
“拟旨。”
核名实是考核官员的名望和实干,简而言之就是考成。
一直以来,官员的升迁调动都没有明确标准,频繁调动导致一件事情还没处理妥当,人已经调走了,事情都丢给下一任,而下一任也不了解情况,事情就这么耽搁下来。
虽然朝廷有京察制度,但已沦为党争的工具,并无实际用处。上一次京察,徐阶和高拱
()斗得天翻地覆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张居正建议,朝廷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成制度,来对官员进行考核,提高办事效率。
在固邦本中,张居正开篇就提到攘外必先安内:“自古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
只要国内百姓安居乐业,不总想着翻盘朝廷,即使外有夷狄之患,也不足为惧。
要想国富民强,首先是节俭,其次是严惩贪腐,推行新政,开源节流。
这里他也给了朱翊钧两个建议,第一是吏部选拔官员的时候,必须考察实干能力,还要有一颗爱民之心。第二是严惩贪官污吏,抄没家产以充军饷,巩固边防。
“拟旨。”
第六曰饬武备,这一项是张居正最大的担忧:“臣之所患,独患中国无奋发励激之志,因循怠玩,姑务偷安,则虽有兵食良将,亦恐不能有为耳。”
打仗不仅需要粮饷和良将,还需要上下一心的意志和勇气。
看到这些话,朱翊钧便想到他在《清明上河图》中所看到的景象,皇帝在风花雪月,大臣结党营私,士兵玩忽职守。
对于如今的大明,张居正竟也有同样的担忧。
“故臣愿皇上急先自治之图,坚定必为之志,属任谋臣,修举实政,不求近功,不忘有事,熟计而审行之,不出五年,虏可图矣。至于目前自守之策,莫要于选择边吏,团练乡兵,并守墩堡,令民收保,时简精锐,出其空虚以制之。虏即入犯,亦可不至大失。此数者,昨虽已经阁部议行,臣犹恐人心玩遏日久,尚以虚文塞责。”
朱翊钧叫申时行:“拟旨。”
张居正每言一事,都会给出建议,并乞求敕下,朱翊钧让申时行连拟六道谕旨,带回文渊阁。
张居正也没想到,他的奏疏刚进上,这么快,圣旨就下来了。
要求百官少说废话,多做实事,朱翊钧身为天子,自然要以身作则,先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办事效率。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
这也是张先生交给他的。
之前,高拱也上了一道《新政所急五事疏》,给他立规矩,教他如何做事,话里话外只有一个目的——让皇帝当个吉祥物,把权力都交给他。
张居正却不一样,切实的与他详细陈述朝廷存在的问题,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最后还给出了解决方案。
前者让他方案,后者让他心悦诚服。他自然也不能辜负张先生,只要说得有道理,他都会听从。
不仅如此,这封《陈六事疏》太长了,饶是朱翊钧一目十行,也看了好久,把申时行留下来拟了六道圣旨,生怕他回去错过了饭点。
于是,专门让尚善监做了两道菜,给他送过去。
这可把申时行感动坏了,
下次进讲的时候,专程给他磕头谢恩,这还不算完,没过几日,又写了封谢恩的奏疏。
朱翊钧心里还挺奇怪,不就一顿便饭,至于跟他这么客气吗?
后来,闲聊之中,他将这是说给了另一位讲官余有丁,才从后者那里知道了缘由。
余有丁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与申时行、王锡爵同为一甲三名,状元申时行,榜眼王锡爵,探花余有丁。
嘉靖四十四年殿试,朱翊钧跟着李春芳去凑热闹,听到诸大绶向同考官推荐归有光,此人正是余有丁。
嘉靖后期有一位内阁辅臣,名叫袁炜,是申时行、王锡爵和余有丁的坐师,凡是世宗让大臣写青词,袁炜便将三人叫去他的私宅,让他们代笔。稍有不如意就恶语相向,肆意辱骂。
更有甚者,他自己入值西苑,就把三个人反锁起来,房里只备笔墨纸砚,不备饭食,直至第二日晚,袁炜回去才放出三人。
到了朱翊钧这里,才耽误这么一会儿,就担心他没饭吃,特意让赏赐御膳,可不把申时行感动坏了。
听到这件往事,朱翊钧颇有些惊讶,他印象中的袁炜,虽为内阁辅臣,却不管旁的事,只专心作青词哄他皇爷爷高兴,要不怎么叫“青词宰相”。
没想到,此人私底下竟如此刻薄。
余有丁又道:“袁阁老还给臣起了个外号,叫余白丁。”
这就纯粹侮辱人了,袁炜于国事上没有本事,自己靠迎合皇帝高升,对于门生也没有任何提拔,反而压榨他们替自己做文章。
朱翊钧觉得,他比李春芳可恶多了。虽然李春芳也让徐渭帮忙写青词,但至少先付了银子,是徐渭自己不肯配合,把泥菩萨都惹出了三分火气。
等余有丁退下之后,朱翊钧让太监把今日的奏折拿上来,他打算批过之后,就用午膳。
事实上,现在的奏章,他也是看过之后发往内阁,和高拱当时的要求差不多。
只是,他自己可以心甘情愿那么做,别人却不能这么要求他。
朱翊钧刚看完奏章,准备伸个懒腰,陈炬在一旁提醒他注意仪表,他反而把动作做得更夸张了些,全身放松下来,深深叹一口气:“舒服。”
皇上到了叛逆的年纪,也是一身反骨。
朱翊钧站起来,正要吩咐太监传膳,刘守有却从殿外进来,向他躬身抱拳:“陛下,人已经入宫了。”
朱翊钧眼中欣喜之情满溢:“快快,让他进来!”!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