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时》并未记录每个角色的完整人生,而选择描写人物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让读者清楚看见帝国的历史是怎样在一瞬间被塑造定型的。
……1860年,柳南岩。满清余孽盘踞沈阳,仗着俄国人帮助建造的堡垒体系负隅顽抗,北伐陷入僵持,后勤难以为继。柳南岩临危受命,率五千骑兵跨越国境,孤军北上。他因粮于敌,一路摧毁城镇、屠杀殖民者,在鲜卑利亚腹地肆虐三年后领残军回归。这支孤军不仅破坏了俄人的战争潜力,保证了当时的北方安全,更为三十年后远东战争中帝国的边境扩张打下基础。
……1867年,费希尔。时任外交部侍郎的费希尔,虽是英国人,却深受太祖信重。他奉密旨出访俄国,不仅奇迹般促成两国关系正常化,还跟俄人做了一笔大生意,抢在米国人前头,买下阿拉斯加。多年后阿拉斯加金矿消息公布,大齐货币改革成功,多仰他此次出访。
……1871年,李鸿章。大逆案刚刚结束,皇帝命首相李鸿章与太子带领使团访问欧洲。他们建立使馆,参观议会,四处撒钱,不仅买回了书籍、机器、舰船,拉拢了科学家、技工等人才,更将时代前沿的思想与潮流带回大齐,为轰轰烈烈的“维新更化”拉开序幕。
……1885年,华蘅芳。天子大学理科长华蘅芳被骤然任命为工商部新设的石油司郎中。他不顾外国地质学家“贫油国”的讥讽,抱着一股执拗劲,带着勘探队走遍黑龙江西南地区,终于打出了高产油井,被太祖赐名为“大庆油田”。
……1896年,刘鹗。《甲骨探源》的作者刘鹗系儒家太谷学派传人,是一位成功的矿业大亨。他在考察黄河源时不慎落水以至病重,缠绵病榻时听闻诺贝尔事迹,遂立下遗嘱,以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太谷文学奖”和“太谷数学奖”,引领一代潮流。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作者在自序中说,“当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英雄们便成了照耀帝国天空的群星。”
然而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发现,石韦阁还有未尽的言外之意。因为每一个瞬间,每一颗闪耀之星的背后,都隐现着一个人的身影。
无论是柳南岩的孤军北上,还是费希尔的破冰外交,亦或李鸿章的访欧使团,策动者、发起者、决断者都是那个人——太祖郑泽。
华蘅芳为何一口咬定大庆有油田,刘鹗设立大奖为何委托皇室操办,只要探寻起细节,太祖的影子便无处不在。
群星之外还有太阳,这就是石韦阁的留白。
正因如此,《群星闪耀时》一出版,就获得今上的赞赏,贵族财阀们更利用他们掌握的报纸不吝吹捧。此书获得当年的“太谷文学奖”也就毫不意外了。
十月中旬的一次读书会,晋桐怀抱私心,安排大家赏析这部作品。
秋意渐浓,气温已降到零度以下。他们在食堂吃完晚饭,烧起地龙。
对这部主流大热作品,大家讨论热情不高。前几年,《群星闪耀时》各种角度、立场的书评屡见报端,连小学生都看腻了。评论难见新意,总是老生常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常见的论调,石韦阁的文笔并不比其他记者高明。但没人能否认,他的调查相当扎实,每个角色的切入点也很巧妙,绝非徒有虚名。
寥寥几人发言后,厅内沉寂下来。
大伙儿围着圆桌,坐着木头墩子,或支颐沉思,或半边脸趴在干净的原木桌板上,享受着暖烘烘的室温,懒洋洋不愿说话。
吴锐挑了个话头,问坐在他对面的晋桐,“选这本书作主题,是出于什么考虑?”
晋桐正神游九天,好半天才把魂儿收回来,“你有没有想过,倘若群星没有闪耀,中国将会怎样?”
“什么意思?”吴锐来了兴趣。
“如果,我是说如果,世上从来没有太祖郑泽这个人,当年太平军起义,山东只有一帮马匪流寇,然后很快被满清剿灭。将会如何?历史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诶?”
昏昏欲睡的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历史幻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罕见,明朝便有写诸葛亮北伐成功的戏曲,明清两代水浒、红楼的诸多反转、新传相当不少,但都局限于“文学悲剧”的弥补和反演,没有更进一步推到“架空历史”的阶段。
前几年穿越小说《康州米国佬大闹亚瑟王朝》被翻译引进,销量不错,但文艺界一致给予恶评,认为马克吐温的描写太过荒诞、胡闹。这与中米两国间的紧张局势有关,并非单纯的文学评论。
这种舆论环境下,穿越小说没能引起波澜,只有几份低俗小报刊登了些粗制滥造的跟风小说,皆反响不佳,连载数周无疾而终。
晋桐想做的,正是把架空历史摆到台面上来。
在大齐,太祖的丰功伟绩不容置疑,很少有人做认真的假设,思考“没有郑泽会怎样?”
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必将掀起一场头脑风暴,或者说“颠覆世界观”。
晋桐还记得人生第一次读“架空小说”的那股战栗。那种理所应当的爽快感让他激动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如果特种兵穿越到秦国……”
“如果郑和下西洋打通欧洲……”
“如果大顺得了天下……”
“如果希特勒赢得二战……”
大量的信息冲击让21世纪的普通人对“架空”习以为常,但对此世的精英来说,“没有郑泽”仍是一场破天荒的思想释放。
煤油灯跳动的光焰在众人脸上投射出变幻的阴影,他们沉浸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中。
凌峰打破沉默道:“没有太祖,说不定现在还是满清当国!”
“应是革命军蜂起,遍地烽烟,一如元末!”吴锐语气坚定。
陆天锡习惯性抬杠,“没有郑泽,也有周泽、王泽、吴泽、李泽!中国就是一个大泽乡!满清以小族凌大国,早已腐朽不堪,一推就倒……”
毛志刚摇头晃脑,“异族统治未必不稳,印度就是例证!不是大齐打了他一家伙,英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还是一整颗呢。”
“现在变两颗小的,还被大齐抢了一颗!”曹动傻乐起来。
“满清跟英国的殖民主义有很大不同……”陈真秀面露思索之色。
“都是异族入侵,不同在哪里?”何新儒诚心请教。
“中国是文化认同的国家,不能用欧洲人狭隘的民族主义解释!”
“不就是蒙元伪儒入夷则夷、入夏则夏那一套吗?陈真秀你思想境界很成问题哦!”何新儒不满。
“不不不,你理解错了。我信奉用夏变夷,不是变夏于夷,关键看主导权在谁手里。太祖提出华夏民族的概念,不就是为了让周边族群融合进来嘛。”
“你们跑题了,”吴锐用指节敲了敲桌子,“不过既然说到华夏民族的概念,我认为太祖的观点颇有可取之处。只要语言文字、道德规范或者说“礼”是一致的,那就属于华夏民族。外族可以通过学习语言文字,遵守“礼”,归化为华夏。”
“生活在华夏,却拒绝学“礼”,不愿归化的就是敌人。”林茜打断道,“太祖想法很好,但执行得非常极端,平定西南、青藏、西北花了很多年,没少杀人。一生十屠可不是开玩笑。”
“还有大逆案时期的非国民检举、集体驱逐,也死了不少人……”历史专业的曹动补充。
“什么驱逐,都是幌子!”陆天锡不屑道,“最后迁去奥斯曼帝国的有五十万吗?太祖是杀人太多,为了掩饰西北人口减少的真相,才搞个驱逐计划,说他们都投奔哈里发去了。”
“得了吧,”曹动鄙视道,“少讲些地摊文学、发明历史!”
“孤陋寡闻!这是《南都休沐报》的真相揭秘!”
“那种小报也看?我怀疑你的品位……”
民族政策历来容易引发激辩,这一次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反正是读书会,不是理论研讨,不讲究会议纪律,大家七嘴八舌,越扯越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