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但是,罗胜也有顾虑,如果将这两个国家来亚洲的船队全歼了,会不会引来西班牙和葡萄牙疯狂的报复?
这个时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上还是十分强大的,他们的舰队号称全世界无敌。也就是碰上罗胜才吃了败仗。所以,罗胜便通过陆翠翘联系罗信,想要问问,究竟打不打?
罗信的情报很清楚地告诉罗信,此时在南海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舰队真的很弱。他们就没有把亚洲的力量当作一回事儿。两个国家加起来,不到万人,而且这不到万人中还有着黑人水手和印第安士兵。真正属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士兵不到两千人,在罗胜看来,就是乌合之众。如果罗胜想要全歼他们,真的就是一个冲刺的事情。
西班牙和葡萄牙怎么就敢以这么点儿力量,就跑来想要征服南海,想要把南海划为他们的内湖?
这真是眼界的问题!
地域局限了他们的眼界,欧洲就没有大国,他们从来就没有经历过像华夏那样几十万对战的战争。就以西班牙为例,历史上最有名,号称西班牙历史上最艰苦的阿兹特克王国征服战,出动的士兵只有八百。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大战了!
征服巨人般的印加帝国,也只用了不到二百士兵。所以,在他们看来,他们两家合起来又万人,这已经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还有什么力量能够挡得住他们?
但是,他们在南海碰到了罗胜,碰到了比他们还先进的船和枪炮。若不是罗胜顾忌西班牙和葡萄牙全力报复,早就将他们这股远征军全歼了。
要知道两个国家如果真的倾全国之力来战的话,那也有二十几万的兵力,数千条船只。这不能不让罗胜心生顾忌。对于全局的把握,罗胜非常清楚,自己和罗信比起来差得太远,所以他不敢独自做出这个决定。
罗信抓了抓脑袋,这些日子在内阁已经累得脑袋发昏,如今一下子碰到这么大的事情,脑袋这的有些发昏。让下人沏了一杯浓茶,喝下之后,才慢慢地恢复了清明。先是回忆了一下历史,有认真地分析了眼下的局势,最后有了一个判断。
他认为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几乎不可能倾全国之力来攻打南海。实在是双方的距离太远了。从他们那里来到南海,最少需要九个月左右的时间。庞大的舰队,庞大的士兵,势必需要庞大的补给,这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来说,几乎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且一旦战争爆发,如果能够快速结束还可以,一旦拖下去,没有了补给,西班牙和葡萄牙不会有好结果。最重要的是,这么久的航程,在那个时候的航海条件下,折损率非常高,最低也会是三成,最高可达到五成。这还没有战斗,就折损一半力量,不是他们能够承受得起的。
罗信对历史的回忆,想起这个时代,正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四面受敌的时候。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实际上真正的国土面积非常小,和大明比起来,称之为弹丸之地并无不可。只是他们的海上力量十分强大。
但是这个强大是他趁着欧洲列强没有意识到海上的富饶发展起来的,当那些欧洲列强意识到海上的富饶的时候,便一定会和西班牙,葡萄牙争夺。如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便陷入这种四面皆敌的局面。英国,德国,土耳其,尼德兰等都在对西班牙和葡萄牙发动战争,他们的力量完全被牵制在欧洲。这个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远征南海。
而且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这个时候,也只是在南海被逼无奈之下,联合了起来。而在欧洲并没有联合,反而是敌对状态。两个国家经常发生战争。最终西班牙还吞并了葡萄牙。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和葡萄牙怎么可能远征亚洲?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那就打吧,必须打啊!
而且罗信要求要尽量多俘虏,然后弄清楚前往欧洲的航道,然后罗胜可以尝试一下航道,对欧洲进一步了解。
这边是事情交代下去,罗信便又开始处理内阁的事情。
在内阁他负责吏部这一块,这一块非常重要。若是之前,徐阶断不能将这一块交给罗信。要交也交给中间派的严纳。但是,最近徐阶受到的打击有些大,在内阁被高拱压制。高拱提议将吏部交给罗信,也是存了让罗信收拾徐党的心思。他总不能够赤膊上阵,那样吃相就太难看了。
徐阶原本是向着坚决反对的,但是随后却答应了下来。
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的反对未必有效。另一方面,他现在虽然处于弱势,但是徐阶从来就不是一个不知道反击的人。在他想来,以他和罗信的关系,以高拱将吏部交给罗信的目的,罗信势必打压徐党官员,如此只要让徐阶抓到罗信故意打压,到时候推波助澜,就会引起轩然大波,罗信就势必被打上一个公器私用的罪名,最起码也是处理公务不当。这一方面是对罗信一个打压,能够借机让张居正提一个名次,将罗信压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对高拱的一次反击。
整个京城的官员此时都是一片紧张,即便是各位大佬也都在四处活动。作为大佬,必须罩得住手下的小弟,否则小弟凭什么跟着你?
人心一旦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当然,这个时候,也是竖起大旗,收拢人心的绝佳时期。只要你能够表现出强有力的罩小弟的能力和态度,自然就会有人汇聚在你的大旗下,在未来为你上刀山,下火海。
罗信很轻易地就分辨出高拱和徐阶的用意。罗信又不是二愣子,在官场上上下下,经历两帝,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来,都是老油子了。所以当云知秋问他,要不要趁机弄一弄徐党的人,罗信喝了一口茶道:
“那两个人都不是好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