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李白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机——他声名远扬,传遍天下。此时,一封来自李隆基的诏书如飞鸽传书般迅速送到了李白手中,原来是玄宗皇帝亲自征召他入京。这个消息让一直怀才不遇的李白欣喜若狂,他不禁豪情满怀地吟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抵达长安后的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客馆的门前。正当李白还沉浸在入京的喜悦之中时,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他打开房门,只见一位白发苍苍、长须飘飘的老者正站在门外。这位长者正是当时担任秘书监一职的贺知章。贺知章乃是诗坛巨擘,对晚辈尤其关爱有加。当他听闻李白来到长安后,便迫不及待地赶来探望。
贺知章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李白,只见他身材挺拔,体态匀称,肌肤白皙如雪,面庞透出一抹淡淡的红晕。那双浓密的眉毛下,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狂放不羁的光芒,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才情与豪气。整个人散发出一种英姿飒爽、潇洒英俊的气质,令人不禁为之倾倒。
一番寒暄之后,贺知章请李白展示一下他的新作。李白微笑着从怀中取出一卷诗书,小心翼翼地递给贺知章。贺知章接过诗书,默默地翻阅起来。起初,他只是静静地阅读,但随着诗句逐渐展开,他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专注,仿佛完全沉浸在了李白的诗作之中。
当贺知章读到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他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出来,声音中充满了惊叹和赞赏。他连续说了几遍“好诗,好诗啊”,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显然,李白的这首《蜀道难》深深打动了贺知章的心。
随后,贺知章热情地邀请李白一同饮酒作乐。然而,当他们来到酒馆时,贺知章突然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致。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悬挂的金龟,将其作为酒资换取美酒。就这样,两人开怀畅饮,畅谈诗歌与人生,度过了整整一天。
在喝酒的过程中,李白又将自己的另一首作品《乌栖曲》送给了贺知章。贺知章仔细品味着每一句诗词,不禁拍案叫绝:“妙啊,此诗简直可以感动鬼神了!”他对李白的才华赞不绝口,而李白则谦虚地表示,这都是受到了贺知章的启发和鼓励。
整个场面气氛热烈,诗意盎然。贺知章与李白之间的交流不仅是文学上的切磋,更是心灵的契合。他们以诗会友,共同领略着诗歌的魅力,享受着那份难以言表的愉悦。在这个美好的时刻里,李白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让人们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由于贺知章的极力推荐,李隆基当机立断,立刻传旨召见李白。在金碧辉煌的金銮殿上,李白与转世而来的张明——李隆基相谈甚欢。李隆基饶有兴致地询问李白对于国家政务的见解,而李白仿佛要把这些年来积压的才华和抱负一股脑儿倾诉出来一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并呈上了精心撰写的奏疏一篇。李隆基阅后喜出望外,龙颜大悦,当即赐予李白翰林之职。
能够得到皇帝的垂青,能够在天子身旁尽忠效力,这是李白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啊!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他怎能不心潮澎湃呢?展望未来,李白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然而,李白高兴得太早了,他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超凡脱俗的个性在这种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首先,玄宗虽然让他供奉翰林,但并没有给予他正式的官职,这意味着玄宗不过是把他当作娱乐消遣的工具罢了。
李白刚接到诏令进入翰林院时,玄宗就当着高力士的面调侃他说:“此人一副穷苦相啊!”这无疑表明了玄宗对李白的真实态度。
其次,李白那豪放不羁、与众不同的性格,在那些循规蹈矩的官僚们眼中简直就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再加上李白为人正直,不善于阿谀奉承,却突然得到了玄宗的青睐,自然成为了奸臣们的心头大患和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视李白如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
这一日,唐玄宗正在观看官员们行乐,兴致正浓时,突然想起了李白这位大才子,便立即召见他。然而,此时的李白却并不在皇帝身边。经过一番打听才得知,原来是宁王邀请李白外出饮酒,至今尚未归来。
高力士得知此事后,心中暗自焦急,生怕唐玄宗怪罪下来。于是,他急忙派遣一名宦官前往寻找李白。当宦官找到李白时,发现他早已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
好不容易将李白带回皇宫,只见他满脸通红,浑身散发着浓烈的酒气。唐玄宗见状,不禁皱起了眉头,但还是命他为宫中行乐作五言律诗十首。
李白深知自己此刻的状态不佳,便顿首向玄宗请求道:“陛下啊!宁王赏赐微臣美酒,如今我已沉醉其中,请陛下赦免我的罪过,让我能安心作诗。”唐玄宗见李白如此诚恳,便满口答应,并指派两名宦官搀扶着他,为其润笔研墨,等待李白作诗。
李白倒也毫不拖沓,一把抓起笔来,没有丝毫犹豫,犹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五言律诗十篇。每一篇都文采斐然,意境深远,令人赞叹不已。
唐玄宗看到这些诗作后,龙颜大悦,对李白的才华赞不绝口。他对李白的恩宠和礼遇更是达到了极致,赏赐丰厚无比。从此以后,李白的名声越发响亮,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张明转世的李隆基一日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突然有内侍前来禀报,说是渤海国送来了一封国书。李隆基让内侍将国书呈上,他仔细一看,发现这封国书竟然是用番文写成的。
一般来说,小国向大国献出国书时,都需要使用大国的文字来书写。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大国的君臣查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对大国的敬畏之情。然而,渤海国这次却使用了番文,显然是别有用心。
此时的大唐,虽然表面上依然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军权高度集中在边镇节度使手中,而大唐朝廷能够直接掌控的军队数量甚至还不如这些节度使多。如果朝堂之上再没有足够的人才,那么大唐的命运恐怕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当这封国书被呈送到朝堂之上时,以宰相杨国忠为首的一班文臣们顿时傻了眼。他们瞪大了眼睛,彼此对视着,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认出这封国书上的文字。如此泱泱大国,竟然连一封国书都无人可读,这要是传扬出去,必定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而笑话一多,大唐作为天朝的威严也将荡然无存。到那时,周边的诸国还有谁会愿意继续臣服于大唐呢?
李隆基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和忧虑。他深知,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唐的局势将会越来越严峻。于是,他决定召集更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共同研究这封国书,以期找到解读它的方法。
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之中忽然传来一个声音:“我想起来一个人,或许他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众人纷纷转头望去,只见说话之人乃是一位身着青衫的老者,他轻抚长须,眼神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此人正是李白,他一生游历四方,见识广博,而且精通多国语言文字,对于处理外交事务有着独特的见解与经验。”唐玄宗李隆基听闻此消息,立刻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地前去邀请李白前来相助。
当李白抵达王宫后,他接过那份来自渤海国的国书仔细端详。国书之上,渤海国公然要求唐玄宗李隆基将刚刚归入大唐版图的高丽全境割让给他们。否则的话,他们将会发动战争,甚至在信中的措辞也极其无礼。
唐玄宗李隆基看完之后勃然大怒:“岂有此理!若不是有李白在此,我们恐怕会在不知不觉间犯下大错,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于是,唐玄宗当机立断,决定亲自口述回信内容,并委托李白执笔撰写。
然而,此时的李白却丝毫没有掩饰自己那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神情。他的目光扫过唐玄宗身边的杨国忠和高力士,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恨之情。这些年来,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满怀希望地期待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杨国忠等权贵们的赏识,从而一举成名。然而事与愿违,每一次都是名落孙山,这让他对这些权贵充满了怨愤。
此刻,看着眼前的唐玄宗,李白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那些曾经轻视他的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唐玄宗提出了一个近乎无理的要求:“要我写国书也并非什么难事,但我有两个条件。其一,必须由杨国忠大人亲自为我捧砚磨墨;其二,则需要高力士公公替我脱下靴子。”
听到如此苛刻的条件,在场众人皆是一惊。唐玄宗也不禁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之中。然而,他深知当前形势严峻,与渤海国的外交事务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权衡利弊之后,唐玄宗决定以大局为重,放下个人的颜面。
他转头看向杨国忠和高力士,眼神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决然。尽管两人面露难色,但在唐玄宗的示意下,他们也只能咬咬牙,默默地走到李白面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杨国忠一脸不情愿地拿起砚台,开始为李白磨墨;高力士则强忍着屈辱,蹲下身来替李白脱下靴子。整个场面显得异常尴尬,而李白却似乎并不在意,他面带微笑,从容地接过笔墨纸砚,开始挥毫泼墨。
李白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他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他提起笔来,用番文写下了一封回信。信中的文字犹如刀剑般锋利,字里行间透露出大唐军队的强大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利剑,直插渤海国的心脏。
在信中,李白不仅展现了大唐的军事实力,还对渤海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恐吓和嘲笑。他以一种轻蔑的口吻描述了渤海国的弱小和无能,让人读起来不禁心生畏惧。
写完信后,李白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将信中的内容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了汉语,然后呈报给了张明转世的李隆基。李隆基接过译稿,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个字。当他读完最后一句话时,脸上露出了欣喜若狂的表情。他不禁拍案叫绝,对李白的才华赞不绝口。
而那位渤海国的使者,则在一旁战战兢兢地看着这一切。当他看到大唐的回书时,整个人都惊呆了。他的双腿开始颤抖,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倒,最终拜伏在地。
这位使者带着大唐的国书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渤海国王在读完国书后,也被吓得脸色苍白。他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与大唐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经过与大臣们的商议,渤海国王决定向大唐表示屈服。他们写下降表,表示愿意每年朝贺大唐,并向其岁岁进贡,以求得大唐的庇护和安宁。
因这些功劳,张明转世的李隆基要赏赐李白。李白坚决不受,只提出一个要求“此生天天醉酒”。唐玄宗李隆基只好御赐李白一个金牌,金牌上写着“敕赐李白力天下无忧学士,逍遥落托秀才,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失敬者,以违诏论。”
这块金牌让李白可以自由地出入酒馆,畅饮美酒佳酿,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哪个城市或县城,当地官府都会热情款待他。带着这份特殊的荣耀与权力,李白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四处游历,吟诗作对,结交朋友。他的一生充满了洒脱和自由,无忧无虑地享受着人生的乐趣。
李白凭借这块金牌,品尝着世间各地的美酒佳肴,感受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处新地方,他总是能够找到当地最好的酒肆,与志同道合之人共饮畅谈,分享彼此的诗歌和故事。这样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他的诗词更加深邃动人。
在他的旅程中,李白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豪杰英雄。他们相互切磋琢磨,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的真谛。这些友谊成为了李白生命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他不断追求卓越,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的生活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他随心所欲地游走在山水之间,用笔墨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他的诗歌流传千古,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总之,李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才华横溢的文采,成就了一段传奇人生。这块金牌见证了他的潇洒与不羁,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