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宇文化及之死
在之前的攻城战之中,秦武、孙策等猛将也参与攻城,而王方却遵循韩擒虎的嘱托,早就做了完全的准备。
只要联军将领一登上广成关的城楼,就会立刻遭到数百弓箭手的集火射击,所以自然很难将自身的武力优势给发挥出来。
这次两将趁夜地道潜进关内,可没有几百弓箭手集火他们了,突袭之下直接打了关内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这场突袭战全都是白起策划的,所以孙坚非常识趣的将指挥权交给了白起,而白起则早就领着联军在城外蓄势待发。
一收到城内发出的讯号后,白起立即发起夜战开始攻城,以此来吸引守军大部分的注意力,从而也给城内的秦武孙策创造了机会,让他们可以更加轻松的在城内行动。
秦武和孙策两人所领的突袭部队,个个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在两个高武力猛将的领导之下,在关内简直杀得那叫个如入无人之际,非常轻易就杀到了城门口并打开了城门。
城门一开也预示着这一战就此结束。
大批的联军不断的涌入关内,而关内凉军虽依旧在顽强抵抗,但也根本无法将联军驱逐出关,彻底沦陷不过是时间问题。
副将王方见大势已去,果断下令烧掉粮库和军械库,并领着溃军逃往伊阙关投奔杨素去了。
王方的这一把大火,也让联军无暇前去追击,都将精力放在了灭火上。
白起也是抢救的非常及时,关内大火刚刚点燃就被扑灭,所以城内物资并没有多大的损失。
战后经过清点,得知在这一战中,共计杀敌四千,俘虏一万,王方只领着五千多人逃回了伊阙关。
南路联军在夜战中自损四千,再加上之前攻城伤亡了六千兵马,攻破广成关联军共计付出了一万兵力的伤亡。
仅付出一万兵力的伤亡,就攻下了拥有兵两万的广成关,这样打的代价已经相当小的了,而这最大的功臣自然就是白起。
南路军的各大诸侯对此,心情可谓是十分的复杂,这一战明明出力的都是他们,可有没有他们好像结局都一样,他们出兵出力反倒成次要的,而白起只是动动脑子反却成了灵魂。
攻下广成关后,南路联军本该乘胜追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伊阙关,但却因对缴获的分配问题而耽搁了下来。
广成关内的物资虽被烧了部分,但留下来的数额却依旧庞大,这也让各大诸侯都极为的眼馋,在分配的问题上更是吵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继续进军一事都耽搁了。
孙坚对此自然也是极为头疼,本来各大诸侯对他还算敬重,可第一涉及到核心利益之事后,凭孙坚的威望根本就震不住这帮诸侯。
无奈之下,孙坚只能快马请示盟主秦昊,半个月后盟主诏令传回,立即进军伊阙关,所有物资全部封存,留待战后在一起分配。
&nbs
p;秦昊的命令传达下来后,南路军的诸侯仿佛吃了屎般恶心,但却也不敢不遵守秦昊的命令,十万联军再次往伊阙关进发,不过却已经耽搁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另一边,袁绍本以为宇文化及名声不显,守城能力应该不会太强才对,所以抵达不久就发动全军全力猛攻,可却没想到在轩辕关下碰了个头破血流。
宇文化及的名气之所以不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被他的儿子,也就是宇文成-都掩盖的光彩。
原史中的宇文化及到底是当过皇帝的人,就算他自身的能力并没有多强,但身边肯定也能力超群之人,在加上轩辕坚关在手,守住还是可以的。
袁绍也没想到宇文化及会这么难缠,正当他心疼伤亡准备暂缓攻城时,白起大破广成关的消息传了过来。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东南路军诸侯们的脸色可谓相当精彩,尤其是袁绍和袁术两人,各种复杂的感情全都在脸上表现了出来。
现在三路大军中,东路一战灭西凉五万铁骑,南路也轻松攻破了广成关,唯有东南这一路寸功未立,一向高傲的兄弟两人如何能接受?
随后不久袁绍下令全功攻城。
刘秀见此心中也是感叹不已,现在他算是明白秦昊为何要让袁绍袁术独领一军了,因为对于袁家兄弟来说,脸面要比士兵的性命更重要
因为袁术麾下大将廉颇擅长攻城,所以袁绍命令廉颇指挥攻城,除此外还让颜良文丑等将领都加入攻城行列,连袁绍自己都亲自擂鼓以振军心。
东南路十万军上下一心,全力猛攻了一个多月,这才艰难的攻破了轩辕关,并获得了杀敌一万,俘虏五千,自损近四万的战果。
宇文化及因数次拒绝了袁绍的劝降,也不敢奢望对方会再次劝降自己,所以离关而逃之前放或烧了粮草辎重,而他的这一举动也彻底激怒了袁绍。
在宇文化及撤往伊阙关的途中,孙坚解决了南路军分配缴获的问题,并领军堵在了伊阙关前面。
此时,广成关、轩辕关已被联军攻破,伊阙关又被联军围困,宇文化及的退路彻底被封,被困死在了三关中间。
进退不得的宇文化及,显然已经面临了绝境,就在他准备向孙坚投降之时,后方的袁绍军竟然连夜追了上来。
都是救火,袁绍的反应却慢了一拍,等大火扑灭之后,轩辕关内的物资已经被烧了大半了。
这也让袁绍彻底怒了,于是连夜派出精骑前去追击,并将麾下猛将也一起派出。
宇文化及的部下本就是溃军,士气低迷之下又岂是袁军的对手,双方刚一交手就立即溃败,宇文化及也被颜良文丑给盯上了。
宇文化及本想要投降,可是都还没来得及开口,却不知何方飞来一支标枪,直接将宇文化及贯穿横尸当场。
颜良、文丑本来准备生擒宇文化及,可是见宇文化及已经死了,只能割下他的头颅前去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