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在历朝历代都是最为神圣也最为神秘的地方,可汉末皇权沦丧,皇宫虽然说不上人人都能进入,却也没了那层神圣的面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听着太监尖细地嗓音喊着张纵横觐见的字眼,张平心中发出些许轻蔑,不过还是踏上汉白玉石所制的台阶。
长安这座皇宫是刘邦所修,最后因为刘秀征战导致破败才迁都洛阳。
现在这位汉朝历史上最后一任的皇帝又被人逼着回到了老祖宗的首都,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是件很讽刺的事情。
路上,张平一副虚心求教地模样听着小黄门对他嘱咐宫内各种规矩,实际心思早已陷入有朝一日刘备登高,拜他为丞相的yy场景。
“纵横先生,咱家说的你可都听清楚了?”讲完一遍,小黄门还是有点不放心,身子一顿,转身朝张平询问。
正在yy的张平差点没收住步子撞在小黄门身上,听到小黄门这么问,还以为是向他讨要好处。连忙从袖口里摸出一枚金叶子,塞到小黄门手中,道:“公公辛苦,些许薄礼不成敬意。”
“纵横先生,您这是干什么?”小黄门被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自从十常侍事件发生之后,宫中有明确的规定不能收取贿赂,一经发现可是要遭到腰斩的极刑。
“没事,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公公不说,没人会知道的。”二人一番推让之下,张平突然松手,金叶子最终还是落到了小黄门手里。
“这……”小黄门左看右看发现四下确实无人,才小心解开腰带,偷偷将金叶子收到贴身内衣中。
眼看着小黄门手下财物,张平脸上浮现一抹得逞似地笑容,开口问道:“听闻董卓身死之后长安大乱,不知公公可曾见到李文优与贾文和?”
“这……”小黄门面露难色,手一直捂着怀中金叶子,小声道:“虽然没见到文优公和文和公,可咱家却听说他们自从董太师身死就不知所踪,同样的还有董太师手下大将徐荣。”
说完小黄门还偷偷瞄了一眼张平的脸色,生怕他一言不合再把金叶子要回。
“原来是这样。”张平脑海里的疑惑迎刃而解,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气,暗道这俩老狐狸也太狠了,把长安唯一一个守城的大将带走,这是存心算计死王允啊。
“纵横先生,这金子还是还给您吧,咱家真不敢要。”看着张平脸色一阵变换,小黄门哭丧着脸拱手道,暗道想当初那位姓张的阿母收几千金都面不改色,怎么到自己这里就那么难了?
“公公不必多心,平送出去的东西又怎会收回,面见陛下才是头等大事,万一陛下等急了怪罪公公,平会心生愧疚的。”张平扶起恨不得下跪的小黄门,然后转移话题道。
“对,面见陛下最要紧,纵横先生请跟咱家来。”经过张平这么一提醒,小黄门如蒙大赦,扯着小碎步带张平来到一处大殿。
跟张平告了声罪,小黄门快步走进宫殿禀报,不一会儿就听见有太监操着细嗓喊道:“请纵横先生觐见。”
张平将衣服理正,发现没有一点皱褶,才跨过高高的朱红色木制门槛,踏步走入宫殿。
汉朝五德属火,宫殿基本都是以红黄色为主色调,入眼便是四根赤如烈焰的庭柱,只是不知这柱下有多少直言死谏的忠臣冤魂。
再向前看便是几阶金色台阶,台阶上摆着一张黄金龙榻,一张纯白虎皮铺在榻下,如此奢华至极的景象却让张平想起了初入这个世界时路边那累累的白骨。
这就是所谓的强汉?
张平在心中哀叹一声,却听见小黄门在一旁焦急地小声提醒道:“纵横先生切莫失礼,快拜见陛下。”
他这才如梦方醒,强压住心中对这个腐朽的汉朝不满,上前一步拱手道:“剧县县令张平,参见陛下。”
“纵横先生免礼。”
一个稚嫩少年的声音从龙榻上传出,张平这才有机会打量这位在历史上几乎毫无作为的汉献帝。
献帝看年纪在十来岁左右,穿着宽大的龙袍坐在龙榻上,双脚垂下却够不着地面,紧绷的小脸上带着一脸稚气,一副明明只是孩子却要强装大人的模样。
“纵横先生此来面圣所为何事?”献帝身旁,一个面白无须的中年太监替献帝问道。
连话都要别人代问,就算知道眼前这位只是傀儡皇帝,张平也闪过一抹失望,“臣这次乃是受玄德公所托,特带族谱来认祖归宗。”
“玄德公?可是那曾贩履的北海郡丞刘备?”别看小皇帝没什么气势,可中年太监腔调实足,提起刘备脸上满是鄙夷。
他这么一说张平的火气就上来了,直接丢给中年太监一个冷眼,道:“你是什么东西,也敢直呼我主之名?”
“大胆!”中年太监是献帝身边的红人,朝中重臣整日都对他毕恭毕敬,哪受过这般呵斥,只见他面色通红,被气得浑身发抖地指着张平,道:“小小县令也敢藐视皇权,我要禀报大将军将你腰斩弃市。”
“聒噪!一个阉党可代表皇权,你可知讨董联盟是谁组织,信不信我再来一次清君侧?”张平眯起眼睛,一副杀意已决的表情。
听到这句话,中年太监才想起眼前这位可是推动讨伐董卓甚至逼董卓西迁的人物,听说还和吕布的闺女关系亲密,说不定董卓身死也有他的影子。
想到这里,中年太监忍不住哆嗦一下,直接扑倒在地,抱着年幼献帝的裤脚开始嚎啕大哭,“陛下救命,老奴可是一心为了陛下啊。”
看着中年太监已经吓破胆子,张平感觉杀鸡儆猴的效果已经达到了,这才掏出族谱递给身旁小黄门,让他呈给献帝。
没有人从中作梗,这认祖归宗的程序自然是极快的。
只是从始至终献帝都如同提线木偶一般绷着小脸没说过一句话,让张平这个本来对汉朝就没有多少好感的人越发坚定了让主公取献帝而代之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