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半仙给陈师傅说了一件事儿,这事儿呢发生的时候早,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问,话说早在前清乾隆五十年的时候啊,出了一回大旱灾。
整整几个月,那是一滴雨都没有下,全国各地拢共十三个省受灾,史书上记载,这次大旱是“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这也不能怪上面的官员赈灾无力,着实是受灾的地方太多了,各州府官员群策群力,可是官府里的存粮也不够受灾的灾民吃的,一时间天下纷乱四起,民怨沸反盈天。
当时,就有一些走南闯北的算命先生嚷嚷着,说这次大旱乃是霞落东宫,根源得寻到紫禁城里去。
不过很快,这么说的那些算命先生就给官府的人请了进去,再也没有出来,至于发生了什么,想必各位都是心知肚明。
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人再敢传这些谣言,但是毕竟影响已经出去了,杀一个好说,杀一千个一万个就不好办了,民间各种流言纷起,想要消除这样的影响,除非天降甘霖破了这旱灾。
下面的百姓要吃饭,官员犯愁,皇上也跟着犯愁。
乾隆爷虽然有心压制这些流言,但是只有皇上和紫禁城里当差的太监和官兵才知道,外面这些流言,是真的……
这事儿啊,还得从大旱之初说起。
就在几个月前,乾隆爷最宠爱的妃子诞下一子,要说这乾隆爷也是老当益壮,这么一大把年纪了,竟然还能生。老来得子,那乾隆爷那叫一个高兴,当即下令,大赦天下犒赏三军!
可是,这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儿还没等过去两天呢,立刻有人跳出来说这不是大喜,而是天下大乱之像。
这种话无论谁听了都不可能好受,皇帝更是如此,这话传到乾隆爷耳中,当即勃然大怒,下令将散布谣言的人抓起来,还抄了三门。
虽说这人也已经杀了,流言也因为大赦天下而止住了,但是不成想这宫里却出事儿了。
相传一天夜里,守夜的禁军听到大殿上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这大晚上的,大殿里也没有掌灯,不可能是皇上,那只可能是贼。
心念至此,那守夜的禁军就闯进了大殿,作势要将那胆大包天的贼寇抓住,可是当他们进了大殿,这才看到,整个大殿里空无一人。
没人?
正当禁军的掌班准备下令退出去的时候,突然一个禁军看到,在龙椅上有一个影影绰绰的身影。
那禁军是何等身手,发现了龙椅上的那个身影的一瞬间,禁军一齐涌上,从四面八方将龙椅上的小贼团团围住,这下子,纵然他是有三头六臂也不要想从这禁军之中逃出。
可是,当他们看清龙椅上的身影之后,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那龙椅上根本就不是什么小贼,而是皇上新得的龙子!
禁军掌班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可是就在这时,坐在龙椅上的小王爷突然张开嘴发出一阵怪异的笑声。
“嘎嘎嘎嘎——”
这个笑声听上去好像有无数只乌鸦从大殿头顶上飞过,又好像是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反正不是人动静,惊得一众禁军背后发凉。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的,小王爷笑声戛然而止,只见一道清晰的裂纹从小王爷的头顶上缓缓浮现。
紧接着,小王爷猛地惨叫一声,头皮骤然裂开,血溅了离得最近的这几个禁军一脸。他们都吓傻了,虽说禁军都是各地方军队选拔上来的精锐,一个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见惯了尸山血海,可是当他们看到小王爷如此惨状,依旧是吓得两股战战。
死人对他们来说,没什么,但是如果死的是皇上新得的小儿子,而且还是在他们面前莫名惨死,那这罪过夷九族都不为过!
突然,从小王爷头顶上的那个裂缝里伸出了一只手,没错就是一只手,那是一只跟正常人差不多大的手,只不过干枯的好像只剩下了骨头一般。
紧接着,一颗鬼头从小王爷的身体里钻了出来,看着四周那些已经被吓得动弹不得的禁军,露出了一个渗人的笑容,然后猛地朝着上面一跳,竟然直接撞破大殿屋顶的琉璃瓦,从一众禁军里面逃了出去。
这事儿您要说不诡异,那才真是扯淡,可是皇上不信这一套啊,天子震怒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于是奉皇上之命,将当天晚上值守的所有禁军打入天牢,一个一个的问。
可是无论他们怎么问,这个事儿翻来覆去的说辞都是几乎完全一致,这不禁让乾隆爷也有些犯嘀咕了。
但是,毕竟是皇子遇害,这事儿无论如何也要有个交代,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亦或许是因为其他原因,这一队当夜值守的禁军全部斩首,不过并没有连累到其他人。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着就结束了,可是事情的发展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在后面的一天夜里,乾隆爷批阅奏折到半夜,忽闻一阵阴风拂过,硬是将罩在纱罩里的烛火给吹灭了。
然后,房门猛地被风撞开,满桌子的奏折骤然被这一阵阴风吹得散落在地。可是,乾隆毕竟是乾隆,面对此等灵异之像竟然岿然不动,端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门外还在呼呼作响的阴风。
正在这时,一个黑漆漆的身影冷不防出现在门口,着实吓了乾隆一跳。
那个黑影突然抬起手,指着乾隆,口中发出一连串“嘎嘎嘎嘎”的声响,乾隆听到这个声音,心头一震,嘴唇嗡动,唤出了小王爷的乳名。
说来也奇怪,随着乾隆爷唤出乳名,那个黑影竟然直接消失在了夜色之中,而原本熄灭的烛火也随之亮起,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如果不是那被风吹落满地的奏折,或许乾隆爷会以为方才只是他的一个梦而已。
然而,第二天一大清早,两广总督就呈上奏章,说明天下大旱,十三省受到旱灾牵连,若不能尽早赈灾,恐生民怨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