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听直播的都是古代人的时候,伍爱华就把过早生育反而影响人口增长身体健康和寄生虫等事项计划进来了。
倒不是为了什么社会责任感,毕竟古人和伍爱华又不是一个社会,主要就是出于人道主义,要科普一些常识。
这些常识影响不了古代大方向的发展,但是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当然,鉴于历史的自我修正性,伍爱华也怀疑是不是其实并不能救下那些人,但是想一想,即使对方最终会死,总好过因为生产和寄生虫痛苦而死吧?
这么想着,伍爱华才拿出了寄生虫的图片。
对于伍爱华的科普,国家并没有叫停:就算和古人交换,也是用科学技术或者未来重要历史节点做交换,这种卫生知识,就权当是人道主义援助,实在没必要还让古人拿什么来换。
最重要的是,如果只能进行信息影视的交换而不能进行物质交换,那么古代位面对于国家的意义也只剩下考古历史和一些消失的工艺罢了。
国家不能从直播间获取除历史和古代工艺之外的利益,也不会有很大的损失——只要管控好伍爱华的直播间,就不可能产生什么损失。
之所以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守着伍爱华的直播间,主要是因为国家还不确定背后的存在究竟是什么目的。
如果对方只是和人类观察蚂蚁一样,只打算观察一下直播造成的蝴蝶效应,那么国家做好信息管控,尽量让古代往好的方向发展即可。
而如果对方还有别的目的……那么国家也不能一无所知,要尽量获取多的信息,才能在人类存亡的斗争中打好关键性的战役。
更何况,如果视频可以跨越时间空间,那么实现物质交换,也不是不可能啊?
古代的技术对于国家来说意义不大,但是他们也有资源啊!
只看国家能不能付得起对方需要的利益罢了。
在未知全貌的时候,国家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共赢的可能。
伍爱华找寄生虫图片的时候,只是想着要强调严重性,于是找出来的图片都是格外具有震慑效应的。
孔老夫子,一个一米九的山东大汉,深刻懂得怎么“以理服人”的嘴炮达人,被诸子百家其他99家攻击也面不改色的坚定理想主义者,在看到寄生虫照片的第一眼,就没忍住干呕了一声。
从这个反应,已经可以推断出古人的呕声一片了。
有些一边看天幕一边吃零嘴,把天幕当作戏来看的古人,这下也吃不下去了。
由此可见伍爱华拿出来的照片有多恶心了。
伍爱华:恶心归恶心,它能待在搜索引擎第一页,除了恶心之外,也没什么别的问题。
甚至伍爱华还有心分辨一下:“第一张图片应该是猪肉绦虫,这是一种人猪共生寄生虫,猪肉绦虫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一点,就是它能钻入脑子中,在人脑中生存……”
部分朝代的古代贵族闻言庆幸
:还好因为嫌弃猪肉埋汰,从来只吃牛肉羊肉和鸡鸭鱼肉。()
“癑鹛?覀x殆彎?????协蕑???????楲协蕑彎??犒?晎?彎??獑?綏?”??乓?譏?“???膉敵?????覀x殆絔??絶殆????遮????綏虎?覀x殆葶扟??癞???????覀筼??葶?”
?想看尔徽写的《开局给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第63章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神农本草经》中还记载了二种可以达到一定驱白虫效果的草药,”伍爱华说着,又强调道:“但是别管能不能驱虫,驱虫成功的概率又是多少,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感染。”
“现代对于猪肉绦虫,特别是在脑部寄生的猪肉绦虫囊块都没有好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预防,不管什么动物的肉,好好煮它小半个时辰,什么寄生虫都被开水杀死了。”
“当然,这里指的是饲养的动物的肉,如果是野生动物,现代捕猎野生动物是违法犯罪行为,古代虽然不违法不犯罪,但是捕猎野生动物危险性也很大,而且很多野生动物携带的寄生虫不是重点,重点是它们身上有可以传染人的病毒,这些病毒中一部分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很快就会形成大规模的肺炎、咳嗽、呼吸急促、高烧人群。”
“有人知道寄生虫之后,可能会不吃肉和鱼虾,以为这样自己就不可能被感染,其实如果青菜没有煮熟,也是可能会传染寄生虫的……”
说起这种传播途径,伍爱华就不得不科普了:“很多致病的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会有一种传播方式,叫做粪口传播。”
“我们都知道,人类和动物的粪便是一种很好用的肥料,也是我国古代最常使用的肥料,虽然成熟的耕种经验已经让古人知道腐熟,但是粪便中的寄生虫一般是不会全部被杀死的。”
“当肥料浇灌在地里种植的食物上,植物上也就有了寄生虫或者寄生虫卵残留,一般寄生虫在离开宿主的情况下还能存活一段时间,虫卵更是能长时间休眠,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比如人体,就会破卵而出,重新开始繁殖。”
“这种时候,不是用清水洗干净就可以将所有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洗掉的,只要加热不够彻底,就会造成粪口传播,也就是从大粪到嘴巴这条传播线。”
听到伍爱华的话,古人有点人人自危。
这年头,谁没吃过几个野生动物啊?就是没吃过肉的,谁还没吃过生的东西?
那吃生的东西,有几个人会煮的熟透啊?
古人现在看到什么,都想要煮一煮它,有些世界没什么问题,有些世界,平民们就面对了一个大问题:燃料不够啊!
伍爱华也只是做一个寄生虫专项科普,并没有帮古人考虑燃料问题,在说完猪肉绦虫之后,她又介绍了常见的肝吸虫种类,并且专门提及,鱼类和蛙类中的寄生虫可能会进入大脑影响神经导致人失明、失聪、失语、失智,各种钉螺中的寄生虫可能就是会导致大肚子病的吸血虫。
动作快的位面,户部尚书或者大司农已经让手下准备全面灭杀钉螺的奏章了。
普及完寄生虫之后,伍爱华
()再次回到了法制史的内容上。()
“?豛??魎鹛协?譟???彎敧????葶?轞?——?????”
◇想看尔徽的《开局给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司法制度上,汉朝依然沿袭了秦朝的各项制度。”伍爱华随口说了句:“秦朝的好大儿几乎全盘照搬,在中央司法机构设置了廷尉和御史大夫,地方则是由郡县的长官兼任。”
“其实这么算起来,在古代要做好一个地方长官,必须要是全才啊!”伍爱华忍不住感慨。
“平时,经济你要懂怎么搞,农业你要懂怎么种,畜牧你要懂怎么养,案子你要懂怎么判,民生你要懂怎么保障,文教你要懂怎么提升,军事你还要懂怎么打仗。”
“有人问,地方不是有军事长官吗?郡县长官也需要懂?”
伍爱华自问自答:“那肯定啊!不然人家将军都谋反了,你还以为他那是战略需要在正常作战呢!”
伍爱华这话一说,原本忽视了这一方面的郡守县令头皮就是一紧,已经开始琢磨要去读一读兵书了。
“这些懂,还不是略懂就可以,”伍爱华又说道:“比如说农业,什么时候需要劝课农桑,可是地方长官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又比如文教,这个唐朝之后的地方长官倒是擅长,毕竟他们不是或者说不单纯是靠血缘人脉当的官,绝大部分都是自己考出来的,指点一下考生还是可以的,就是有的人可能自己会考但是不会教人罢了。”
“至于说经济,那就别提了,古代官员中懂经济的不多,像是王安石这种在当县令时能搞出青苗法成功实践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些官员只会说:什么?还要想办法让本地农民卖出他们制作的农副产品获得收益?农民不是种好地就好了吗?!”
伍爱华说什么的时候,古代官员的内心是真的有个什么在刷屏。
我们当官,只要好好管理农民,劝课农桑、断案刑狱不就好了?怎么还要搞什么经济?难道要想办法让商人的生意做得更好?
伍爱华并不在意这些官员的想法,还在继续说着:“但是大家都知道,能够干完这些所有的人才,一百年也出不了多少个……”
“所以其他官员是怎么干活的呢?”伍爱华明知故问,又自问自答:“要不然雇佣幕僚帮自己干,要不然干脆就摆烂。”
“不过说起摆烂,汉武帝上位后的廷尉和御史大夫这两个职位都还挺适合摆烂的,用现代的话来描述,就是钱多事少风险小,位高权轻没烦恼。”
听到伍爱华的话,现代的弹幕有感而发。
【这简直是梦中情岗】
【是我梦想中的工作没错了】
【真的做梦都不敢想能有这么好的工作】
看到一心只想躺平摆烂的观众们,伍爱华会心一笑,而后又说道:“不过虽然这工作是我们的梦中情岗,但是汉朝官员应该是不咋喜欢的。”
“毕竟搁在秦朝和汉初,廷尉和御史大夫可谓是大权在握,上一个有名的廷尉是谁?李斯啊!”
“结果
()跑到你汉武一朝,人就只能当个闲官?”
伍爱华说着,又开始自问自答:“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汉武帝在外朝之外,还设立了一个中朝。”
“这个中朝的人,就属于位卑但是权重的,”伍爱华详细科普道:“汉武帝在中朝设立了侍中、尚书、给事中等职位,让他们参加核心谈论和决策,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架空了丞相和廷尉、御史大夫的权力。”
“汉武帝在尚书台下,设了了二公曹,由二公曹掌管审判,于是廷尉就可以拿着大把工资,啥也不用干。”伍爱华说着都忍不住羡慕了。
“历史认为,汉武帝设立的这一个中朝,其实是唐朝二省六部制的雏形,它和唐朝二省六部的存在,都是为了架空相权,加强皇权,进一步促进中央集权。”
始皇听着伍爱华的科普若有所思,只是始皇对于朝堂的掌控还是很厉害的,他并没有受到相权辖制的感觉(毕竟吕不韦被他轻轻松松就搞下去了),但是始皇也知道,自己未来的继承人们不是每一代都可以好好掌握朝堂,所以这种制度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除了中央的这种改革,汉武帝在地方也作出了改革,”伍爱华继续说道:“他专门设立了十二个监察区域,称为州,每州都配备了一个刺史的岗位,专门用来监督弹劾当地郡守。”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没人这么做,汉武帝这个小机灵鬼搞了这么一出,直接让郡守每天食不下咽、夜不安眠。”
“在这个时候,刺史还只有监督监察弹劾的权力,地方的司法权和行政权还都掌握在郡守手上,可以说郡守一般是当地一把手,刺史只是当地二把手甚至二把手,毕竟还有个军事主官。”
“但是很快,因为刺史没有人监督,皇帝又相信刺史,在东汉的时候,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害怕刺史跑去和皇帝讲自己的坏话,郡守在做决定之前都要先请示一下刺史,刺史认为可以的他们才会继续做,两者的地位已经发生了颠倒对调。”
“东汉末年,州已经从监察的区划变成了行政的区划,刺史已经实际意义上成为一州集行政、军事、司法、监察于一体的主官。”
“这时候,刺史已经变成了我监督我自己,监察的意味已经逐渐消失了。”
听到伍爱华这话,汉武帝不由皱眉:“没有监察,郡守为所欲为,有了监察,刺史为所欲为,朕设置的刺史变成这样,东汉究竟是怎么做事的?!”
自己手上好好的制度,怎么到东汉就变了味了呢?!
“说完法庭的人员组成,我们来说说审判的程序。”
“汉朝对被告人审讯和判决,叫做鞫狱。”伍爱华首先解释了一下名词:“鞫是指的从审讯到判决的全过程,而狱说的就是判决之后进入监狱的全流程。”
“鞫包括了辩告、讯问、刑讯、杂治、读鞫、论决、乞鞫等过程。”
【汉朝司法程序也挺复杂的】
【这说明汉朝法治其实已经发展到了一定
的阶段了】
“辩告,很多人看字面意思,会误以为是要进行辩论、辩解、告状,其实辩告是审理之前,司法官员向当事人宣告相关法律要求,并且强调不得伪证,诬告要反坐。”伍爱华解释道:“和庭前宣誓是一个程序。”
【乖乖,古代这流程还挺先进】
【作证之前发个誓,英美法系老操作了,该不会是和我们老祖宗学过去的吧?】
“讯问的话,就是当场询问当事人、证人,做好记录,这里汉朝还有个‘传复’的手续,是说二天后重新把人找回来再问一遍,看看和之前的记录有没有出入,好判断有没有人说谎。”
“至于刑讯,大家就都知道了,找不到结果的时候,严刑拷打当事人或者嫌疑人,获得他们的口供。”
“在古代,单凭口供也是可以定罪的,不像我们现在,就算当事人自己承认,只要没有足够的证据佐证,也不能判定他有罪。”
【其实这样减少了刑讯的出现】
【口供毕竟能够造假,万一是替人顶罪呢?】
【人家古代就是为了有人能顶罪,所以没有修改这些规定?】
“此外,汉朝还有重大案件集体审议制度,也就是‘杂治’,”伍爱华继续解释道:“至于读鞫,其实就是相当于书记员或者法官助理当庭宣读案情确认书。”
“论决是判决,乞鞫则类似于上诉。”
【还有上诉制度啊!】
伍爱华看到弹幕,解释道:“汉朝规定,如果对判决不服,判刑两年以上的可以在判决后二个月内请求重新审理。”
“但是和现代不一样的是,重新审理不是上诉,是由原本的机构进行审理,就是说原本是县令给你判决的,你不可能乞鞫之后就变成郡守给你审理。”
“而且关于刑事诉讼,我们国家有个原则,叫做上诉不加刑,”伍爱华解释道:“就是说如果没有发现新的违法犯罪事实,仅仅是上诉并且审理期间确定只有这些犯罪行为,那么二审法院是不能够给被告人加刑的,就算二审法院觉得被告人应该死刑但是一审只给他判了七年,也不能增加刑罚。”
“不能增加刑罚,但是能够减轻刑罚,所以被告人在收到判决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担心后续刑罚变严重而不敢上述,这也是为了保护被告人上诉的利益和权力。”
“但是在汉朝,很明显是没有这么一项规定的,乞鞫的结果,很可能还会加重原本的处罚。”
“不过汉朝的规定也有人性的一面,就是在被告人不方便的时候,被告人的家人也可以代替他乞鞫,以免错过了二个月的上诉期。”
“从这方面来说,汉朝的程序法已经算是非常完善了,和现代相比,也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整体的流程已经和现代相似。”
“不得不说,古人还是有人才在的,很多穿越小说幻想穿越回去之后能够大杀四方的,只能说,穿越不涨力气,更不涨智商……”
【古人只是见识不够,不是智商不
够】
【说起见识,现代有些不读书不睁眼看世界的人,还不一定有人古代人有见识呢!】
“在判决完成之后,汉朝会进行‘录囚’工作,也称为‘虑囚’。”伍爱华只是提了一嘴小说的内容,就继续说道:“这个工作要求,郡守要对自己下辖的县进行录囚,刺史要对自己监察的郡进行录囚,此外,东汉的皇帝还会亲自参加这个工作,梳理冤狱。”
“录囚,其实就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司法复核,如果发现下级的错误,不管是事实错误还是适用法律错误,都要及时纠正,平反冤狱,”伍爱华说道:“这个制度的设立,决定了除非上下沆瀣一气,不然县令等官吏也没办法在地方随意收受贿赂作出偏向性审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司法公正。”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所以在这之后,汉朝司法也有用儒家经义判决的习惯,这种方式被称为‘春秋决狱’,是董仲舒提倡的。”
“春秋决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区分行为动机,所谓‘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这种动机判断,其实更多是为官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道德审判,是将司法过程儒家化,日常出现钻法律漏洞的案件,不想着修改完善法律规定,而是从主观判断,显示了人治在判案中的影响,这也是法治的退步。”伍爱华叹息道:“最起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现存的春秋决狱的判例,都不能很强有力的说明‘志恶’。”
“春秋决狱其实有点像西方的陪审团制度,先进行集体表决,对方有罪没罪,有罪的再进行判决,”伍爱华解释:“这种制度依赖于主观判断,对于判决官员的水平要求极高,而且因为春秋时期还是用竹简,古人用最少的文字记录最多的意思,一句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只要想曲解,在儒家经义中总能找到答案,简直是打击政敌势力的不二法宝。”
“那时候有个说法,叫做‘酷吏舞文’,”伍爱华忍不住摇头:“咱就是说,有没有可能,表面上的酷吏,是曲解儒家经义各种杀人抓人的官吏,实际上的酷吏,是不遵循法治非要推行什么春秋决狱的以董仲舒为首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