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还没有尝试过?”陈济本来以为既然魏明写出来了,那肯定就已经是事实了啊。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魏明竟然会把还没有证实的事情写进书里。
“你怎么能这样!”陈济怒了,他十分恼怒地起身,双手背在身后来回走动。
如此犹自不够解气,还拿着书指着魏明大声骂道:“你把学问当成什么了?还没有证实的事情,岂能写进书里?”
魏明也没有想到这老头会对此如此激进,只是写个书而已,还是这老头非要逼迫自己写的,怎么就成了自己的错了?
嫁接技术怎么样,难道自己还不知道?自己之所以没有详细写,不过是还没有来得及,再加上偷懒想要休息一下罢了。
眼睛眯起,魏明呵呵一笑说道:“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究竟能不能成,那也不能光靠我一个人啊!”
“只是一个想法,你可以先不写嘛。等你证实了之后,再写进书里也不迟。”陈济顿时感觉到了魏明态度的变化,他担心会激怒魏明。若是魏明一气之下不再写了,那他该怎么办?
“我说了,这件事不能只靠我一个人。”魏明沉声说道。
陈济愣了一下,随后皱起眉头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魏明微微一叹,摆摆手说道:“我提出这个想法,便是给其他人指出了方向。可以引领其他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有人能够证实。”
“可是这样一来,不就等于别人抢了你的想法了吗?”陈济满脸不解地看着魏明,在他看来魏明这样是吃亏了。
魏明却哈哈一笑,说道:“一个想法而已,并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还是亲自去证实。而且,我只是一个而已,我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啊!”
陈济看了魏明一眼,顿时有些佩服地问道:“难道你就这么心甘情愿地付出?”
魏明嘿嘿一笑,摇头说道:“也不算是付出吧?如果有人能够证实我的想法是对的,那么在他得到名望的同时,我也会收益啊!”
“这可是双赢!”
“双赢?”陈济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自己琢磨了几下。越是琢磨,他就越是觉得这个词的韵味深长。
“好一个双赢!”陈济满地佩服地看着魏明。
自古以来,不管是达官贵人也好,还是平头百姓也罢,都有着敝帚自珍的习惯。人们琢磨出了一点技艺,要么就恨不得带进棺材里,要么就严防死守传男不传女。
像魏明这样毫不在乎的,摸着良心说,陈济也是第一次看到。
而且魏明的想法竟然如此奇特,双赢......还真是出人意料啊......
见陈济不再追问了,魏明淡淡一笑问道:“这么晚了,你还专门来找我,不会是因为想要和我说这个吧?”
陈济顿时回过神来,淡淡的看了魏明一眼,并没有回答他。
而是问道:“你知道皇上为什么要召老夫进京吗?”
“不知道。”魏明毫不犹豫地摇头,不过眼睛却微微眯了一下。
魏明早就猜到陈济入京,肯定是有着要事的。要不然,一个宁愿住草屋,连宅院都不住的固执老头,怎么会跋涉来京城?
上一次魏明出言试探过陈济,不过那时他并没有说,魏明也没有继续追问。
现在陈济明显是想要说了,魏明也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这样会让陈济更加容易说出来,而若是魏明继续追问的话,说不定陈济反而就不愿意说了。
“皇上想要修书,这才把老夫召进京城。”陈济捋着胡须微笑看着魏明。
“修书?修什么书?”魏明心神剧烈震动,但是面上却表现出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
朱棣想要修书,还能够是什么?
永乐大典啊!
陈济见魏明满脸疑惑,笑着点点头便给他解释道:“皇上想要修一部集齐古往今来所有文献的大成之作,老夫也没有别的本事,就只是看的书够多,所以皇上便把老夫召来京城了。”
魏明听着却皱起眉头,怎么是文献大成,难道不是永乐大典?
算了......不管是文献大成,还是永乐大典,应该就是一个东西。
朱棣一辈子就修了一个永乐大典,根本就没有第二部书。
“恭喜啊!”魏明朝着陈济拱手道贺。
能够参与这样宏伟的文献编修,青史留名指日可待。
陈济微微一笑,摆摆手示意不要在意。
反而是摩挲着手里的农政全书,笑着说道:“老夫想要把农政全书也修到文献大成里去,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魏明当然巴不得陈济这样做,笑着抬手说道:“你看着办就好,我没有意见。”
“那就好。”陈济顿时松了口气,原本他还在担心魏明不一定会答应,却没有想到魏明竟然连丝毫犹豫都没有。
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下,陈济继续说道:“老夫还想要你也参与修书,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啊?我也去修书?”魏明没有预料到陈济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一时之间沉吟起来。
陈济见此连忙问道:“难道你不愿意?”
“我......”魏明刚想要解释一下,但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陈济把话抢了过去。
“老夫这是为你好!”陈济脸色沉凝说道:“你可知道,你现在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魏明立刻抬头望向陈济,眯着眼睛问道:“何出此言?”
陈济哼哼冷笑两声,说道:“你原本不过是一个秀才功名,得到了皇上的赏识,才能够平步青云,一跃而成为工部左侍郎。”
“在老夫看来,恐怕工部尚书之位,也是你的囊中之物了吧?”
面对陈济探寻的目光,魏明沉吟一下重重点头。
陈济顿时后仰靠在椅背上,呵呵笑了起来:“工部尚书虽然只是六部末位,但也是堂堂正正的九卿之一。可是你看看你才多少岁?难道你以为,你以少年之身而窃据如此高位,就没有人会嫉妒你?所有人都会服你?”
魏明脸色一沉,深吸口气说道:“你这话不对,我坐上如今的官位靠的可是我自己的本事,而不是侥幸。”
“没错!”陈济微微点头,笑着说道:“老夫也相信你有这样的本事,甚至就算是工部尚书都是对你屈才了。”
“可这是因为老夫知道你的本事,才会这样想。难道你以为,所有人都对你非常了解?”
“不!你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来慢慢了解你的本事,他们只会看到你年纪轻轻就成为工部尚书!他们只会嫉妒,只会愤恨,然后便对你群起而攻之!”
看着陈济大声怒喝,魏明顿时沉默了。
因为他知道,陈济说的这些话,并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原本陈济以为他的当头棒喝能够让魏明幡然醒悟,可是为却坚定地认为:
“只要有着皇上的信任,这些无能之辈我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陈济闻言不由得长叹一声,想了一下,继续点头说道:“你说的没错,只要皇上宠信你,就没有人能够把你怎么样!”
“咱们这位皇上有太祖高皇帝之风,乾纲独断威凌天下。可是伴君如伴虎啊,你又怎么能够保证皇上会一直宠信你呢?难道你就没有想过,若是有朝一日你没有皇上的宠信了,你该怎么办?”
“老夫只提醒你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魏明顿时恍然大悟,是啊!人心难测,帝王之心更是神鬼莫测!自己就算是有着后世的见识,也难以保证朱棣会永远信任自己。
或者说,在帝王的眼里永远只有利益,没有信任。现在朱棣信任自己,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能够给他带来足够大的利益。
若是有朝一日,放弃自己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朱棣会不会将自己放弃?
魏明不敢保证,也没有信心。
“先生有何教我?”魏明深吸口气,拱手朝陈济一拜。
陈济微笑着摆手,将魏明的手挡开,笑着说道:“你是一个天纵之才,老夫只是提醒你一句,还当不得你如此大礼。”
“你现在身居高位,又深得皇上宠信,唯一的弱点就是出身差了一点,容易被人抓住这一点攻击你。但是如果你能够参与到修书当中,哪怕只是挂一个名头而已,就足以弥补这个短板,再也没有人能够轻易抓住你的把柄!”
“多谢先生。”魏明这才明白,陈济的用意究竟有多么长远。
......
御书房。
朱棣召见陈济,另外还有一个人也被一并召到这里,正是解缙。
解缙有天下第一才子之名!
在朱棣看来,陈济号称“博闻强记”天下第一,再加上天下第一才子的解缙,修书正是最好不过。
两人行礼之后,朱棣笑吟吟扫了两人一眼,说道:“你们可知道朕召你们前来,所谓何事?”
“臣不知,还请皇上示下。”解缙连忙压抑住心里的激动,拱手回道。
他早就听说皇上有意修书了,只是因为陈济一直都没有赶到京城,这才没有提起。现在既然陈济到了,那么皇上要提的事情,必然就是修书。
修书从来都是士林大儒或者是十分有名望的人,才能够参与的事情。
他解缙虽然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才子,但论起名望其实并不大。如果是按照以往修书人的资格来论的话,他解缙是还要差一点火候。
可是谁让朱棣不受天下读书人的待见呢?建文旧臣直接逃走了六百多,整个朝廷高官几乎被一扫而空。
现在朱棣想要修书,不用想都能够知道,那些士林大儒肯定是不愿意来的。
朱棣现在无人可用,这才让他解缙有机会参与进来!
相比起解缙的急迫,陈济就要稳重得多,只见他微微点头说道:
“草民略有耳闻。”
朱棣面色不变,笑吟吟地看了解缙和陈济一眼。心里对陈济的如实交代十分满意......至于解缙......
朱棣瞥了他一眼,并没有任何表示,但是心里却对解缙的小聪明有些不满。
修书这件事,朱棣又没有严防死守不准泄露半点消息。只要是对此有心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够猜到一点。
就连陈济一直待在乡下,来到京城之后都“略有耳闻”。而你解缙可是一直都在翰林院的,怎么可能一点消息都没有听到过?
“解缙,你不老实......”
不过朱棣却没有表现出来,反而笑吟吟地起身,来到两人面前说道:“朕就一个要求,此书一定要记载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而且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也要一一齐备。”
“臣遵旨!”解缙还没有意识到皇上已经在心里对他有了一个不好的判断,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怎么也压抑不住。
“草民遵旨。”陈济也躬身拜道,不过他并没有丝毫动容,仍然是一副淡淡的神色问道:“敢问皇上,是否也包括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什么书?我怎么没有听过?解缙闻言立刻看向陈济,心里对他十分佩服。不愧是“两脚书橱”,一开口就是自己听都没有听过的书。
朱棣听了哈哈一笑,重重点头说道:“当然。”
陈济这才露出一丝笑容,拱手拜下:“那草民恳请皇上将魏明也召来修书。”
“这......”朱棣听了沉吟起来,说实话他心里并不愿意让魏明来修书。
修书这件事或许读书人会看得很重,但是朱棣却并不怎么在意,反正修书他也只是为了搏一个名声而已。
在朱棣看来,魏明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等等。”解缙听到陈济提起问道,顿时眉头就忍不住跳动几下。
连忙躬身朝朱棣拜道:“皇上,魏明不过只是一个秀才,并没有拿得出手的资历,让他来修书,恐怕其他人会不服啊!”
朱棣看向解缙,脸上的犹豫之色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