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明国理所当然的让这些国家成为了自己的版图,随后停止继续进发,在重要地方布置防线之后,开始认真的发展国力。
就在明国在朱棣的带领下完成统一和扩张的时候,西方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德国开始迅速的侵占周围的各国,最后逼得他们不得不联盟,这才让他们放慢了进攻的速度。
德国的首领愚蠢的将最聪明的人逼到美国,让他们迅速的发展,最后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核弹,随后直接对德国首领所在的山区进行发射,直接将那里夷为平地,让德国提出投降,战争不得不停止了。
就在美国发现核弹的威力,信心暴增,将目光对准东方的明国时候,发现他们居然向鬼子所在的岛屿发射了核弹,而且足有三颗之多,直接将大部分岛屿炸毁了,让美国打消了侵略的念头,开始埋头发展国力,不过将明国树立为最强大的敌人,没有之一。
给岛国发射了三枚核弹之后,直接让他们放弃了反抗的念头,任由明国派遣军队控制了他们的国家,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一日,南京一个普通的医院里,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朱棣,站在产房外面,等待着里面的顺利生产。
很快随着一阵婴儿的哭啼声,里面妇女的惨叫停止了,没过一会儿,一个护士妹妹抱着一个婴儿走出来,对站在门口的青年笑道:“恭喜先生,生了一个儿子。”
“真的?太好了,谢谢你们,辛苦你们了。”青年闻言连忙喜悦的跳了起来,随后从护士手里接过孩子看了起来,随后想要给等待多时的朱棣看看,却发现他微笑着后退了几步,心里不由的感觉不舒服,自己儿子有那么可怕吗,不过不敢表露出来,而是喜悦的说道:“父亲,您看,我儿子出生了。”
“说了多少回了,不要叫我父亲,叫皇上,还有,你儿子出生了的确值得高兴,不过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不陪你们了,先走了。”朱棣最后看了一眼,刚刚出生的自己,转身离开了,旁边的锦衣卫连忙跟着离开了,留下满脸阴沉的青年抱着孩子心里冷漠的暗道:“果然还是怀疑我不是你儿子,不过,无所谓,我有了自己的儿子,不需要你。”
另一边,坐车离开医院的朱棣感觉非常的郁闷,身为儿子的自己,重生成为祖父,随后自己的老爸成了自己的儿子,自己成了自己的孙子,这种混乱的关系让他感觉非常的头痛,所以从父亲出生开始,就再也没管过他,也没有让他叫自己父亲,反而让他以为自己怀疑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从小非常的自卑,直到遇到现在的妻子,也就是朱棣前世的母亲,才改变了内向的性格。
很快到了小孩子的百日,同样也是正式起名字的日子,所有亲朋好友都来到了南京,参加小孩子的百日。
宴会进行到差不多的时候,朱棣才走出来,让抱着儿子的朱青非常的恼怒,不过却没有表露出来。
很快起名字环节到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有权提出一个名字,最后用不用则看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怎么说了,不过这次却不同,没等主持人宣布开始起名的时候,朱棣走上前,推开主持人,看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笑了笑说道:“首先,我要感谢各位百忙之中能够来参加我们家小家伙的百日,接着就是直接宣布孩子的名字。”
虽然跟规矩不和,不过谁叫朱棣是明复祖皇帝,现在更是太上皇,所以没有人反对,不过朱青却感觉非常的愤怒,据说当年自己的百日,也是这样,直接起了一个名字就过去了,根本没有进行全民起名的环节,那可是对孩子最大的祝福,却被这个老头子硬生生夺走了,不过当听到朱棣给孩子起的名字之后,他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从现在开始孩子的名字就叫做……”朱棣看了一眼脸色铁青的朱青笑道:“朱棣,这是不得反驳的,就这么定了。”
“哗“话音刚落,整个宴会被议论声淹没了,全都惊讶于太上皇居然将自己的名字赐给了这个孩子,如果是普通家的老人,可以理解为宠爱,可是上面的那人可是太上皇,被他赐予自己的名字,那意义不同而寓了,简直就是恩宠,甚至有人猜测这孩子会不会是未来的太子爷。
“父亲……”随着周围人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愣住的朱青回过神,看着上面微笑的老人心中多年来的怨恨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激动和感动,不由的流下了泪水。
就这样小家伙的名字被定为朱棣,并且被家里严格培养,军事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让他学习,从此再也没有童年快乐可言,不过心智也慢慢的成长了起来,尤其是在朱棣刻意的放纵下,对他进行的阴谋诡计,让他在危险之中不断成长,最后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精明神武的公子哥。
二零一六年,中华市发生了一场抢劫银行案件,刚刚跟当年朱棣派出去的李家锦衣卫联系上的朱棣看着手里的本子,漫不经心的问道:“就是这个?”
“是“单膝跪在前面的锦衣卫点头说道。
“看内容的确是那件案子发生的全过程,不过你怎么确定我们要找的就是他?”公子哥随手放下本子问道。
“内容跟祖上留下的锦囊一样。”锦衣卫从怀里掏出一个盒子说道。
朱棣接过盒子打开,发现里面有一个本子和一张牛皮纸,随意的看了一眼牛皮纸,随后打开本子看了起来,发现内容跟锦衣卫从劫案现场捡到的本子一模一样。
“这个本子什么时候看过?”朱棣紧了紧眉头问道。
“在见到劫案现场的本子的时候。”锦衣卫从怀里掏出一个锦囊递给朱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