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司马光与沈耘的谈论一直到了深夜。若非时间不早,大有拉着沈耘一直聊到天黑的程度。
回到客栈的时候,当赵文清几人得知今日邀请沈耘前去的,居然是司马光的时候,一个个口中忍不住赞叹起来。
“沈兄,依我看,便是那状元郎叶祖洽,也未必有你这般受朝中诸公青睐。料想不日授官,沈兄必然会被留在京中,于馆阁中做个校书之类。”
大宋的官制,官员有官、职、差遣三个部分。一般来说,馆阁中的职缺,都属于职。俸禄是不高的,但是架不住身份高贵。何况皇帝也会隔三差五过来,指不定哪一天被看到自己的才学,就会授予高官。
沈耘这些新科进士之所以逗留在京师,并非恋栈汴梁风景。京中自然繁华,然而没有钱,对沈耘他们这群人来说,还不如老家窝着实在。之所以逗留至今,完全是等待吏部授官,然后在获得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回家省亲一趟。
而先前沈耘在朝堂搅起风云,于赵文清几人而言,那绝对是厉害的紧了。尤其是得到司马光这等人物的接见,再加上典在圣心,难保不会获得与一甲前世一样的待遇。
谁不想做官做的高一点。
但是在京中,似他这等新科进士也不过就是给别人打杂。何况如今新旧党政的大戏刚刚拉开帷幕,沈耘虽然这些天也梳理了一番朝中的关系脉络,但以现在的身份,贸然闯进去,只会让自己瞬间粉身碎骨。
与其如此,还不如到了地方,用自己心中所想,切实地造福一地百姓。
因此任由几人羡慕,沈耘却一脸淡然地说道:“此事切勿再提。即便是我蒙恩特拔,只怕日子也不会好过。那些言官的嘴,当年可是将文相公都骂的自请罢相。我一介小小进士,根本顶不住人家一份弹章。”
当年仁宗朝,文彦博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某一月有个姓张的官员接连特拔,从一介七品小官升到了三品。当然也并非这张姓官员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而是这位有个侄女,是仁宗的贵妃。本来这点事情,大家相互理解一下也就过了。
可是御史言官们可不放过啊。这些专门架着炮筒子等候皇帝和百官犯错,有时候没事都能找事的家伙,怎么能轻易放过批驳仁宗的机会。
一时间仁宗被弄得下不来台。
作为宰相,文彦博自然要替仁宗说两句——当然,纯粹是逢场作戏。然而等到他发话,一干御史言官拿出早就写好的弹章,弹劾文彦博尸位素餐。然后,就算是仁宗不同意,面对汹涌的朝堂弹劾,文彦博到最后还是自请罢相。
沈耘当日享受了天家赐予的夸官,这已经是极为特殊的恩泽了,如果还想乘机得到点什么好处,那只能说,妄想。
别看柜坊的制度获得了新旧两党的认同,但是那些个御史却盯上了沈耘以区区新科进士贸然上言。这几天要不是赵顼压着,只怕沈耘早就被那些家伙给骂成了筛子。
遍观大宋一朝,愤青多,黑子更多。沈耘可不想以身上这几两肉和那群家伙较量。
时间转眼便来到了四月下旬。等候了整整一个月,吏部流内铨终于将新科进士的去向划定。沈耘这些人倒是幸运,每个人年龄都超过了二十岁,因此得了官,就能够立即接受差遣。有些年岁小的,自然只能在京中各部做些打杂的事情。
赵顼是比较看重沈耘的,然而授官,尤其是沈耘初入仕途,这都是吏部掌管,即便他这个皇帝权术不错,却依旧插不上手。当吏部将差遣的名单呈送到他的面前时,赵顼一下子愣住了。
“沈耘这等人才,朕本欲留他在京中备问。碍于铨选,朕不曾插手。你等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居然将他送到这么危险的地方去?陈相,你说说,岂有此理.?”看得出来,赵顼出离愤怒了。一甲这么多人,居然只有沈耘去了最不该去的地方。
作为吏部尚书,曾公亮此时一脸淡然:“陛下且息怒,此事是老臣吩咐的。沈生柜坊之法,固然颇为精妙。然札子中已然将所有问题言明,如今要务,在召集人手铺设柜坊。于陛下而言,就算是有什么疑问,亦可差人前往询问。而沈耘如今资历尚浅,不适合留在京中。”
曾公亮对于新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但是对于沈耘这个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的。这几日听司马光也多有赞叹,然而就算出现沈耘这么一个好苗子,将青苗法的事情做了个了结。可是青苗法之外还有别的新法,新旧党政依旧在继续,两方互相攻讦也在继续。
这段时间中书省处理过的弹劾沈耘的札子也不在少数。
与其让这么一个年轻有为的后辈在前边顶雷,还不如放到外边去历练一番。如果能够做出一番政绩来,到时候再学当年王安石之故事,磨勘结束,一道诏书直接召回京城入馆职。之后升任朝官,从此一路坦途。
曾公亮老了,所以对于后辈的提携,也变得越发谨慎。
听了曾公亮的解释,赵顼沉默了。随即幽幽叹了口气,摇摇头:“罢了罢了,便由得你们决断好了。”说完这句话,也不再查看札子上其他人的安排,自是用朱笔写了一个字“可”。将札子交还给曾公亮,赵顼吩咐道:
“既然沈耘的职事离家乡这么近,就特准他一月回想省亲。”
次日,吏部的帖子便送到了沈耘手头。同样接到帖子的,还有赵文清等几人。
各自拆开看了之后,便兴冲冲地跑过来问沈耘:“沈兄,你被差遣到了哪里?李兄去万全县知县事,我去云台县做个试知县。曾兄去光州做签判,周兄则是去了辰州。”赵文清与李之仪几人进来,兴冲冲地对沈耘介绍着各自的差遣。
“沈兄,莫非你当真留在了京中?”
京朝官可以接任馆职的几率相当大,因此大宋的官员也养成了宁可在京中官居五品,也不愿到地方权居三品的臭毛病。
沈耘摇摇头。
赵文清几人立即惊奇起来:“沈兄,你到底是什么差遣?难不成,你也被外放了?”见沈耘点点头,几人诧异着要看沈耘到底被差遣到了哪里。
“陕西路庆阳府安化县知县事。”
听到沈耘回答的四人齐齐叫出声来。
这不让留在京中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将沈耘发配到那个地方去。要知道安化县虽然是庆阳府的郭城,可是比秦州还要靠近西夏。最近几年安化县每年遭受西夏攻击的次数不下七八次,治下百姓不胜其扰。到了这种地方想要做出政绩,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沈兄,我看,你索性找个由头暂时辞了官职。过两年再谋高就不迟。安化县,那可不是善地。”秦州和庆州离的太近,那安化县什么路数大家都清楚。据说上一任的安化知县整整磨了七年,才从这个位置上离开。
对年轻的进士们来说,这无疑就是在蹉跎岁月。
沈耘苦笑着摇摇头:“我既然能够给陛下上疏,那么就不能有丝毫的退却。一旦如赵兄所言,将来只怕仕途艰难了。”
更何况,沈耘还有别的话没有说出来。真正到了地方,自己就能够将胸中所学尽数施展开来,而且新政的种种弊端,也能够及时发现和修正。他想要的,可是一个国富民强,无人敢欺的大宋。越是艰难的地方,越值得他去闯一闯。
一行五人,与应谦一和岑士望相邀,一起到吏部参部注授。
当岑士望得知沈耘居然授官在他的故乡的时候,简直惊讶到不可思议:“沈兄,你这是遭了哪门子的罪。哎呀,这几年的安化县……”岑士望没法说,只能连连摇头叹息。被恰好遇到一起的叶祖洽听再耳中,不由得一阵冷笑。
料想科举之后,哪一个状元郎也不想有别人的风头盖过自己。
然而叶祖洽就在这不幸的人当中,前些时日沈耘就是朝堂的中心,这让他不得不嫉妒。如今自己被授官兵部职方司郎中,而沈耘却是一个小县的县令,这下子心里终于好受了许多。
参部注授的程序,是需要新科进士在流内铨申报自己的脚色,祖上三代姓名籍贯职业等等的信息都会被录入进去,形同后世的档案一般。将这些信息申报过后,总算是能够注官了。流内铨将一应文书交付给沈耘,自此之后,在三月之内,到达庆州述职,就能够正式就任了。
一脚踏出吏部大门,却忽然有个小吏走过来,冲沈耘一拜:“沈县令,曾相公有句话要小人传给你,到任之后,做出些事情来。年轻人锋芒毕露不是坏事,但未曾磨砺过的锋芒,终究会害人害己。到了庆州,替他看看当年范相公修筑的堡垒。”
沈耘沉默良久,抬头时,眼中露出些许精芒:“替我谢过曾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