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丹刚回到边境城邑大梁,就接到了范增派来的信使,告知姬丹,众多宾客和夫人赢玉已经到了邺城,马上就要穿过赵境赶回燕国。
接到这个消息,姬丹和尉缭、郦生等人都是大喜。尤其是姬丹,虽说众谋士当初言之凿凿,自己潜踪而走,当不会给留下的众人造成什么危险,但姬丹心里却仍是有些担心的。不说夫人赢玉,已经怀了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府里的这些宾客,那可多有大才,好不容易才搜罗到门下,万一秦王政借机生事,把这些人扣住,那自己可才亏大发了呢!
郦生笑道:“太子,既然范君等人就在路上,也不过就十来天的功夫,太子倒不必紧赶着回蓟城。等大家到齐,从容而归,岂不是好?”
尉缭也道:“正是,太子潜归燕国如今是天下皆知,只怕诸侯宾客都在看太子何时回都,回去之后动作如何。与其此时赶回蓟城,还不如等到众人皆到,大队浩浩荡荡一起回去,也不坠了太子气度。”
姬丹笑道:“如此也好,想必众人这般赶路,也是辛苦的很,索性咱们就到下都去等他们好了,那里宫殿皆在,倒是比这大梁城便利的多了!”
燕下都武阳城,初建于百多年前燕文公时,当时北戎猖獗,蓟城屡受无终、孤竹之戎威胁,文公遂于这中北易水之间,西依大山,东控平原的地界,建了这燕下都武阳城。待到燕王哙,让位于国相子之,国内乱起,齐军大举攻燕,以至于蓟城残破。待齐军败走之后,昭王自韩而归,就在这武阳城即王位。
昭王为报灭国之仇,在位期间,招贤纳客,就在这武阳城中,筑黄金台以待台下之客。二十多年励精图治,国势为之一强,秦开北逐东胡,辟地千里,乐毅率诸侯之军合纵攻齐,取齐国七十余城,这武阳城外,就有一个高高的土岗,乃是乐毅伐齐记功京观冢,内有齐人首级三万有余。当时齐国王室留在临淄城宫中的国器重宝,也都被运到了武阳城中,同时,昭王定上、中、下三都之制,以蓟城为上都,武阳为下都。
只是这武阳城,地处燕赵之边,那时赵军正强,燕国后任之王,都是驻扎在蓟城,为了防赵,自武阳往东,沿易水之堤,修长城数百里,武阳城就又成了这燕南的军事枢纽和要塞之地。
这武阳城中,自然是条件要比大梁这等边邑好的多,在哪里会面,还可以利用这几天等待的时间,好好了解一下武阳城的情况。毕竟这武阳城,可是燕国南部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呀。
尉缭和郦生等人,早就对燕下都武阳城闻名已久,这些人作为诸侯贤士,谁不知道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故事。如今能亲眼看到这先贤隆遇之地,自然都是兴奋的很。
一行人不过走了一天多的时间,就到了燕下都武阳城,大家看时,这城果然雄伟。夯土的城墙巍巍而起,绵延十余里,城下壕深数丈,里面引易水环绕城池。中间一条运粮河,将城分为两部,东城为主城,在这主城的东北部,即是统称黄金台的宫城,为据守由南向北依次是武阳台、望京台、张公台、老姆台等等高宫大殿,四周更有兰马台、小金台,钓台等各色台殿,大小共有五十多个,其间以武阳台最为雄伟,东西宽约四十多丈,南北长有六十丈,单是台基已高达五丈,上面柱廊巍峨,殿宇高耸,武阳台的前面,左右各有一个翼台,高约十余丈,秀峙相对,各台之间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着实壮丽。
武阳台南面不远,是宫城内墙,外面依然挖有护城的河道,自西向东,引运粮河水流入,南面,则以铸币、兵器、制玉、制陶等各式工坊为主。
燕国之制,除五郡行郡县制外,燕南各地,并未设郡,各城分属三都,下都设下都守总管军政,其下有下都司马掌军,下都司徒掌民,下都司空掌刑律、工程。其下属各城设城守、城司徒、城司马、城司空各掌其事。在下都之中,因有宫殿宗庙,又有下都宗伯,掌下都宗庙宫殿值守的祭祀。
如今的下都守,乃是燕国近枝宗室公孙襄,按辈分是姬丹的父辈。姬丹并不陌生。
十几年前,燕相栗腹鼓动大王喜伐赵,在宗室子弟之中,对栗腹的支持态度最坚决的就是这公孙襄。因此栗腹出兵之时,就任公孙襄为军中校尉,随大军出征。
公孙襄满指望能跟着栗腹建功立业,没想到碰上了廉颇那个杀神,一战大败,连栗腹都丧了命,倒是公孙襄见机的快,率领着自己所部,直接进了武阳城据守。廉颇追击败军,连杀五百里,看到这武阳城实在难攻,也不想顿兵在坚城之下,于是留了一部赵军在城外筑垒据守,防止城内燕军攻击大军后背,自己则带了主力,直逼蓟城。
公孙襄早被赵军吓破了胆,赵军不来攻击已经喜出望外,那肯出来自找麻烦,而城外赵军兵少,只要城内不出来捣乱,当然也不肯去碰这坚城大邑。故而双方对峙,直到两国和议。赵军退去才算结束。
此时燕王喜检点这次大战,野战大败,主将都死了,也不好追究谁,而燕南诸城,大都残破,反倒是这武阳城,据说是因公孙襄进驻据守,反得以保全,因而认为公孙襄知兵能战,无过有功,升他做了下都守。负责镇守燕南一线。
此后各次燕赵之战,虽然都是燕军大败,但公孙襄偏有一个好处,就是用兵极为持重,别的城池丢了也好,败了也罢,自己一力就是据守下都,哪怕外面都丢了,赵军都攻到蓟城了,那和我也没关系。而赵军对武阳,虽有攻取之心,但看武阳城实在是城高壕深,实在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因此一般也不过就是堵住出城增援之路而已,倒是从没认真攻过这个坚城。所以反倒成就了公孙襄的将名。这下都守做了十几年,一直做得都是有滋有味。
燕丹从蓟城到大梁,沿途因是秘密前去,各地城守只知道是朝中大人,可不知道是太子姬丹。而大梁城守虽然见了姬丹,知道太子已经从秦国潜回,但是因太子有吩咐,大梁城守只是小心伺候,并没有报告公孙襄,因此姬丹来到辖区内,都到赵国都走了一圈回来了,这公孙襄还一点也不知情。
所以,当公孙襄在府里,接到门口僮仆传报,说是太子驾到时,公孙襄勃然大怒,骂道:“放屁,太子好好的出质秦国,怎么会来到这里!滚出去看清楚再说!”
别看公孙襄打仗不行,对待家中僮仆下人那可是极为严苛的,打骂是小事,砍脚剁手的也并不少见。这些僮仆在公孙襄面前,没一个不是胆战心惊的。被公孙襄这一嚷,那僮仆诺诺连声,赶紧连滚带爬的跑了出来,回到了门口,见了姬丹等人,不由埋怨道:“贵客,你到底是何人?我家主君说了,太子远在秦国,怎会来在这里。小的去通传,反累小的挨骂!”
姬丹一听这话,心里有些不高兴,暗道我潜回燕国之事,已经传遍诸侯,公孙襄乃是我燕国镇守一都的主将,怎么还一点也没听到风声。
冷声说道:“你挨骂倒是小事,只是你家主人如此大胆,我为大燕太子,都到了门前,他居然不来迎接,只怕这不敬之罪不小!”
尉缭在后,喝道:“太子回国,诸侯皆知,还不快去让你家主人迎接!”
这僮仆看这来人气度不凡,做的车马又是车高马大,后面护卫武士气势赳赳,甚是雄壮。早信了九分,赶紧行个礼,又跑进去传报。
公孙襄听了僮仆所说,将信将疑,这才缓步出来,待到门前一看,可不正是太子姬丹,公孙襄这才慌了神,赶紧急趋几步,到姬丹面前行礼,道:“臣不知太子驾到,迎接来迟,望太子赎罪!”
姬丹有心发作,但一想这也是父辈,自己刚来,还是留三分面子的好。因此上前两步,扶住公孙襄,淡淡地道:“罢了,不知者不怪。卿公务繁忙,一时思想不及,倒也无可厚非。”
公孙襄听姬丹口气,知道姬丹有些不高兴,赶紧再拜道:“臣不敢,确是臣疏忽怠慢,外面苦寒,太子请进府歇息!”
“也好,头前带路吧”姬丹淡然道。
公孙襄赶紧倒退着,引领姬丹进府,到了府内,进了正堂,公孙襄小心翼翼,亲自为姬丹拂席,请姬丹上座,又请众宾客依次坐下,自己才回到下首坐了。
虽然公孙襄很是陪着小心,但姬丹心里却是别扭的很,自己的这位伯父,算得上忠谨,只可惜本事和胆略实在提不起来。下都武阳城,乃是燕南重地,就算不放一位虎将镇守,总不能让这么一个对付着吧?
虽说燕赵议和结盟,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是要拿出点实力说话的,燕国如果丝毫没有抵抗之力,赵国来了就能占便宜,还不误抗击秦军,那赵国凭什么不来占便宜?只有燕国这边自保有余,赵国掂量轻重,攻燕没好处,反而会被秦国所趁,自己吃大亏,赵国才会认真看待两国的盟约,才会真的想办法去联手坑一坑秦国。
算啦,回去之后,好好和父王商量一下,怎么调整一下这燕南的军事布置吧!
姬丹不咸不淡的应付了两句,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由来,随让公孙襄传来下都宗伯,安排自己一行住宿诸事。
思路不是很畅,算是一个过渡章节吧,大家凑合着看吧,马上就是燕丹回国的政局之便和秦赵之战的交错。需要好好构思一下穿插的结构。还是收藏吧!!!
特别感谢各位打赏的大大!感谢那些提出宝贵意见的兄弟!欢迎大家加入我的群43228920,一起讨论斩秦的发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