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对魏间忧,当然不能和对韩非一样。熊荆说话间,请他安坐,又请他饮茶。魏间忧却之不恭,饮了一口茶之后才道:“寡君知秦人发数十万甲士伐赵,惧也。朝堂大夫言战事多惴惴,有言楚国不救,赵必亡者;有言秦不可亡赵者;还有言赵得燕地亡赵需十数年者,不一而足。然臣知朝堂大夫不通于秦便欲迁于楚……”
“哦?”熊荆失笑。“楚国有国籍之法,魏大夫如何迁于楚?”
“大王俘魏卒十万,返者不及四万,余者皆在楚国也。魏卒家人之楚者众,大夫可以士卒家人之名迁楚也。”魏间忧不得不解释了一下。其实不借降卒家人的名义,魏人也在不断地往楚国迁徙。庶民不知天下大势,可他们趋利,听说楚国一些县邑徕民,立即就跑过去了。
“竟有此事?”熊荆懂了。三万八千降卒换六万降卒家属,这是大司马府想出来的主意。
“然。”魏间忧不提楚国县邑徕民之事,再告道:“天下将倾,寡君不欲亲秦而欲亲楚,只恐秦人在侧,此心只能暗藏,望大王知之。”
“魏国甲士几何?仓禀几何?马匹几何?一年产粟米几何?”熊荆正色相问。
熊荆问的都是关键数字,事关魏国存亡,魏间忧没有半点犹豫,告道:“魏国可战之士不及二十万,武卒仅有六千,余者皆五尺、老弱之卒。前岁与战,仓禀皆空,迄今粟不足千万石;马匹更少,举国不及三万。唯魏民种粟麦,善耕作,一年产粮逾七千万石。”
“逾七千万石?”熊荆乍舌,魏国人口差不多只有两百万,怎么能产七千万石粮?楚国人口比魏国多一百万,产量也才六千五百万石左右,有的年份还不到。
“大王有所不知,魏地多上田、中田,又种麦,一户可收粮两百石。”魏间忧道。“而今魏国粟麦输于楚国各县,魏粮即楚粮也。”
“韩国产粮几何?”魏国的粮食产量让熊荆大吃一惊,他不由问起了韩国。
“亦足矣。然韩人少种麦,一年产粟两千四百万石。韩国之粟如今也输于楚国各县,尤以成氏、斗氏为多。”魏间忧再道。
“魏国一年食粟不过四千万石,余下三千万石……”韩国一年结余的粟米不过四、五百万石,熊荆惦记的是魏国结余的三千万石粮食,不过要买这些粮食需要九、十亡金,熊荆一个人是卖不起的,甚至联合所有氏族、誉士一起也未必能买下。
“禀大王,魏国粟麦常输于齐,赵有兵事则多输于赵。楚国粟稻自足,此前少输于楚。”魏间忧道,他有些奇怪熊荆为何不知魏国粟米之丰。前年冬天开始,大船大船的粟米输往楚国,逼得齐人来魏国抢粮。
“齐国?”熊荆有些明白了。原来前几年大战的时候,楚军吃的竟然是魏国粟米。
“然也。”魏间忧道:“齐国地狭近海,下田甚多,民又喜种桑麻,幸有渔盐之利,又作冠带衣履,商行天下。商之利,数十倍于农,故而齐人多富实。”
“齐人一年购粟麦几何?”熊荆再问道。他对这个话题越来越有兴趣。
“两千万石。”魏间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齐人多智,收麦收粟时往往惜购,以压其价。又或将仓禀之粟借郑商之手在收粟前低价售之。”
“魏国就任由齐人压低粟价,也任由齐人购两千万石回国?”熊荆点头表示明白,古今中外的粮商的套路都是这么几种。
“魏国无山海池泽之利,岁入一为关市,二便是卖出粟麦。人云齐人奢淫,魏人亦然也。魏国若不卖出粟米,贵人何来珍宝玉石、何来美人倡优?”魏间忧说完又长叹了一句。三晋、齐国皆奢淫,贵人们花的钱哪怕有一半用于兵事、赈济贫民,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间忧可知赵国粟麦几何?”熊荆问起了赵国。
“赵国之田亩远多于魏国,亦种麦,其耕作不如魏民,薄收之田不少。然赵国丁口倍于魏,一年亦可积粟麦三千万石,三年积一年之粮。”魏间忧道。
“如今占了燕地,一年可积粟麦又是几何?”熊荆追问。
“燕国臣不知也。”齐国粟米依靠魏国输入,魏间忧的姑姑就嫁在赵国,所以这两国他是熟悉的,燕国那就太远了。
“齐国有丁口四百六十万,一年购粟两千万石,其国……”熊荆在想齐国的粟麦产量。
按照传统经验可以判断,每人每月需食粟一石半,一年即十八石。齐国从魏国购入两千万石粟麦,等于国内一百一十万人是由魏国养着。余下三百五十万人,如果粟米平均产量能达到每户一百五十石的下田水平,那大概需要四十二万户种粮。四十二万户也就是两百一十万人,减去这两百一十万人,或许剩下二百五十万人全在经商做工。
熊荆只是简单匡算,可得到这样的数字还是很吓人,同时齐国在他心里的重要性一落千丈。齐国降于秦国,缺乏勇武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取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国内积粟不多。
没有积粟是不能打仗的,齐国一年要想吃掉八千多万石粟麦,三年就是两亿四千多万石。要积攒这么多粟麦需要差不多十年时间。齐国粟麦本来就不能自给自足,仓促间砍掉田里的桑树改种粟麦,一年也积不了多少粮食。
想到这里熊荆又不免有些庆幸。楚国和齐国一样,县邑较为独立,但楚国并不重视商业,因而各县邑还是积攒了不少粟。这些积粟混着新粟,战争时期大概撑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最后一年的粟米全部购自齐国。
如果楚国也像现在的齐国一样,每年要外购两千万石粟麦才能粮食自足,高库仓禀里——楚国各县邑对郢都的积粟王命打折扣,本该支撑三年的粟米只支撑了一年半,齐国的邑大夫们对临淄的积粟王命又会打多少折扣?本该支撑三年的粟米又能支撑多久?
熊荆话到中途就断了,魏间忧不知道他还要说什么,只能伸长脖子等着。好一会才听他吸了口气,道:“若魏国能将三千万石粟麦售于楚国……”
熊荆又愣住了。三千万石粟麦即便三十钱一石,也要九万多金。一年九万多金,十年就是九十多万金,楚国哪有这么多钱?
“不佞只愿魏国粟麦多卖于楚国。”熊荆改口道。“最少麦要售予楚国。”
“麦?”魏间忧不明白熊荆为什么要买麦。“大王,麦价低于粟价,然麦难食,故贫民多食。且三千万石粟麦,麦不过三百多万石。”
“那这三百万石便卖于不佞。”熊荆笑道。石磨没有普及的时代,麦子和芋、菽一样,多是穷人的口粮。农人之所以会种,那是因为土地轮耕,收完粟的田随便种一些,空着也是空着。
“唯。”魏间忧毫不犹豫的答应,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然则寡君欲购钜甲……”
“钜甲?”熊荆摇头。魏国立场不明,并不在钜甲的销售许可之内。“筑城可否?”
“筑城?”魏间忧先是一呆,随后有些激动起来,“可是钜筋混凝土之城?”
“然。”熊荆道。“魏王不是担心大梁有失吗?又担心秦人浸城,不如改建成钜筋混凝之城。便如大梁北城,以钜筋混凝土筑之,不畏浸城,想修几丈皆可。”
大梁扼控淮上诸水,西北又有池泽,离黄河又不远,但大梁的弊端也很明显。秦人就曾威胁过:‘决荣口,魏无大梁’、‘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对此魏人深以为然,因此在西北面修了长城。可只有长城在自己手中,敌人才不能浸城灌城,要是长城被敌军攻破,圃田泽的水照样会被引到城脚下浸城。
修成钜筋混凝土城就不同了。去年大梁北城修筑的时候,靠近鸿沟的一些混凝土柱就修在水里,根本不畏水,一时引得大梁人啧啧称奇。群臣中虽有人建议魏王也如北城那样重筑南城,但得到的答复是水泥产量不够。
“善。”魏间忧喜形于色,“臣今日便告于寡君,请鄙国司空与、与……”
“找封人纠吧。”熊荆提起了大楚的包工头,他现在好像在哪里修大桥。“要筑多高、筑多厚、筑多广,皆可与他商议。
钜甲之事还要缓数年。”熊荆再道:“数年后、十数年后若秦国欲亡魏国,魏军必有钜甲。”
“谢大王。”魏间忧再揖。“魏乃楚之屏,他日若秦欲亡魏国,敢请大王出兵相救。”
“魏国确是楚国之屏,可魏王……”熊荆说起魏王就摇头,他现在除了南方的越人,北面的国君都不怎么相信。
“大王当知魏人素恨秦国,然魏弱矣,秦国相逼,亦是无奈。”魏间忧难得为魏王说一句好话。“而今秦人伐赵,一天下之兆尽显,魏人岂能坐而待死?”
“那便先行再言。”话谈的差不多了,熊荆示意长姜差不多送客。
“臣、臣还有一事,”魏间忧忍了忍又相告,“臣闻大王于桑隧时曾、曾宠幸公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