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会面,不欢而散。
放过狠话之后,莫呼特灰溜溜地走了。
这一次自己又输了。
面对自己的威胁,大夏皇帝毫不退让,没有半分妥协,甚至发出了‘犯大夏者,虽远必诛’这样强势的声音。
大夏皇帝如此强势的君主,若是不趁其立足未稳的时候将其击败,等他整合了大夏国内所有资源之后,届时以大瀚的力量,根本就无法与之抗衡。
进攻大夏的计划或许要尽快执行了。
“皇帝,今日让莫呼特吃瘪大快人心,哀家感到非常解气。可是看此人离去时的表情,恐怕这次是动了真怒。你表现如此强势,他说不定会铤而走险,趁你刚刚亲政,率军来攻我大夏啊。”
太后语气略带忧愁,眉宇间带着一抹愁云。
“母后,鞑子觊觎我大夏已久,我大夏与鞑子迟早会有一场决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此次莫呼特前来,无非是想要一探虚实。否则其大军就不会徘徊在镇北关之外了。
值此危难之际,儿臣需要母后全力支持,与儿臣携手共渡难关,儿臣坚信只要大夏内部团结一心,战胜鞑子将成为必然!”
苏不凡言语中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同时不忘提醒太后,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再玩弄权术,搞内斗。
一切以打败鞑子这个共同的威胁为目标。
太后神情微微一滞,深深地看了一眼苏不凡,却见他表情真挚而自然,眼神清澈纯净,不含任何杂质。
刚才的话似乎只是表达出一个儿子对母亲支持的渴望,并没有包含任何别的心思一般。
太后甚至有些开始怀疑自己。
是不是自己经历了宫中太多的尔虞我诈,已经习惯性地将人往坏的方面想了。
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她瞬间将其掐灭。
皇帝这小子当初装傻充愣,可是连自己都骗了。
否则他岂能坐上如今的位置?
这小子就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家伙,不能被他的外表所欺骗。
太后微微一笑,语带深意道:“皇帝,哀家自然是全力支持你,难道你怀疑哀家会怀有二心?”
“当然不是,儿臣怎么会怀疑母后?若是没有母后,儿臣岂能有今天?”
苏不凡一脸认真的解释道:“儿臣是希望母后能够积极发挥影响力,毕竟母后在天下臣民心目中的影响力巨大,这种可能涉及大夏存亡的时刻,母后出面会给儿臣巨大的力量,将天下臣民团结在儿臣周围共御外辱。”
“嗯,皇帝你放心吧。就算你不说,哀家也会这样做的。你可是哀家一手抚养长大的,哀家不支持你支持谁?”
太后一脸慈祥,眼神温柔地注视着苏不凡。
皇帝打得一手好算盘!
原来今日故意激怒莫呼特,就是为了让鞑子对大夏发动进攻,从而借此整合大夏各派势力,加强其对大夏的掌控。
让哀家全力支持他,那他就能趁机提拔一批效忠于他的人,进而削弱哀家在朝中的影响力。
想要借战争来集中权力,哀家偏不如你意。
若是对外战争失败,恐怕皇帝威信会一落千丈吧?
“儿臣谢母后!”
苏不凡起身恭敬行礼,一脸激动模样。
“皇帝,快起来。你这孩子老是动不动就如此,反而显得与哀家生分了。你虽非哀家所生,但哀家一直将你视为亲生骨肉。哀家可不想你与哀家太过生分。”
太后上前扶着苏不凡的手臂,动情地说道。
“是,母后。”
苏不凡感激地望着太后。
若是太后真愿意放权,不贪恋权柄,自己未尝不可与其保持一个母慈子孝,让两人的关系传为一段佳话。
希望太后能够说到做到吧。
陪着太后游玩欣赏了一番碧波湖的风景,将太后送回慈宁宫之后,苏不凡立即回到御书房,命人召来杨志成。
“拜见陛下。”
“志成,御前亲卫派去跟商队走私去北境的情况怎么样了?有消息传回来吗?”
苏不凡抬手示意其坐下,急切问道。
“有,不过与镇北军传回的消息并无区别,他们见到鞑子大军集结在边境,不过看鞑子大军的状态,似乎并未打算立即发动进攻。”
杨志成如实回答。
“传令,让他们务必密切关注鞑子大军的动态,一旦有任何移动,立即传信柳丞相。”
苏不凡语气十分严肃。
“是!陛下,是不是收到了什么消息?”
杨志成领命后,试探问道。
“今日与鞑子国师辩论交锋,其扬言要对大夏发动进攻。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鞑子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毕竟鞑子大军在边境集结,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密切关注鞑子军队的动向,对鞑子展开情报收集是必要的。”
苏不凡开口解释。
“陛下,鞑子国师竟敢如此嚣张,不如让末将带人等他回去的路上,直接除了他。”
杨志成怒气冲冲,家族与鞑子有血海深仇,对鞑子他没有丝毫的好感。
“不可!对方是使臣,若是我大夏公然斩杀使臣,会让周围诸国对我大夏口诛笔伐,甚至群起围攻,这是大忌。”
“可鞑子国师对我大夏是个巨大的威胁。”
杨志成依旧有些不甘心。
“他虽然是个巨大的威胁,但他的存在同时也是大夏的机会。”
“陛下,为何?”
“他是鞑子中难得清醒的人。有他在,约束着鞑子,才不至于立即发生大战。他口头威胁朕,说明他还没有真正准备好与大夏一战。
如果鞑子早已准备好,他根本就不用前来出使。直接下令进攻就好了。”
“陛下,既然鞑子没准备好,那他们来进攻不正好吗?”
杨志成不解问道。
“鞑子没准备好,我们也同样没准备好啊。你想想边境走私猖獗,若不是镇守边关的镇北军内部出了问题,何以让走私泛滥成灾?
再说大夏可不止鞑子一个敌人,别忘了一旁还有梁国和周国虎视眈眈。他们可都盼着大夏与鞑子大战两败俱伤,他们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与鞑子的战争能不打就最好不打,要打也尽量是我们解决了内部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再打。”
“可若是鞑子来犯呢?”
“那就迎头痛击,将其打怕了,打得不敢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