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是完完全全属于他们家的幺弟。他们打心底里并不想与其他人分享弟弟,哪怕亲近如柳家、钱家。
而秦朝宁在面对兄长与二姐各种薅时,脸上露出憨憨的笑容,同时好脾气地听着他们俩叨叨叨地说着各种话。
秦朝宁带回来的,远在临聿府城的秦石平安无事的消息,让老秦家的几人都放松了下来,不再整日里胡思乱想。
他们一家的生活重新步入了往常的节奏,该去地里的去地里干活,该在家收拾的在家收拾,平淡且忙碌。
此外,托梁府的福,他们府上在盐边县军户营区里建了个作坊,让营区里的每家每户,眼下都有了一份营生。
这使得整个营地里,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气,四处可见顽童们在嬉笑打闹,大家的生活有了些许盼头。
宣朝的老百姓们普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不是死路一条,他们就会再熬上一熬,再忍耐忍耐,拼尽全力讨生活。
是日下午,在秦柳氏带着秦朝阳、秦晚霞与营地里其余人家们去梁府管事那边接手工活时,秦朝宁则呆在家里抄书。
这是他拿着自己的手稿去集贤堂书坊谈的活计,接的是手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四书的注释《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全文仅仅共两千多字,集贤堂书坊手抄定价是一本一百五十文钱,条件是需字迹工整清晰,纸张无墨印。
按照《大学》的要求与定价,集贤堂书坊把《中庸》的手抄定价定为一本两百文钱,《论语》的手抄定价为四两银子,《孟子》的手抄定价是八两银子,而《四书章句集注》的手抄定价为十两银子。
但是,所有手抄书籍的原本,纸张笔墨皆需学子自行承担。集贤堂书坊只会在验收手抄本符合他们的要求时,才当面结算银两。
在房间里的秦朝宁全神贯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抬手,笔起笔落,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着。
待写到手腕发酸,他便会停下来,走出房间,在天井处打上一轮八段锦。直到整个人得到有效提神后,他才返回房间里继续未完的抄写。
临近申时时分,秦柳氏三人从梁府的作坊回来了。秦朝宁这才放下了手中的毛笔,走出来与家里人在天井呆一块坐着,聊聊天。
秦柳氏打了一瓢井水,洗了两根胡瓜,掰断成四份给大家分了分。
她小口咬着手里的半截清脆胡瓜,朝着秦朝阳兄弟俩说道,“为娘看家里的两只母鸡在抱窝,今早便把公鸡放到了另外一个鸡笼里了。”
“你们兄弟俩晚点若是无事,便挖点蚯蚓回来给它们。”
闻言,秦朝宁眼神都亮了。他即刻站起来,踮起脚朝天井另一侧的鸡笼所在位置瞧了瞧,兴奋地问秦柳氏,“娘,待孵出鸡崽,咱们家会继续养吗。”
毛茸茸的小鸡崽们多可爱呀!然后鸡生蛋,蛋生鸡!他们家就会有吃不完的鸡蛋和鸡肉!
“养,你们有福叔说了,等鸡养肥了就送去祥记,他要拿来做五指毛桃炖鸡。”秦柳氏抬手掐了掐幺子的小脸颊,眉眼温柔地看着他。
养鸡这事,她和二女儿俩人便能做,能多少给家里攒点银子。若是养得好,她还打算喊上大胖和二虎他们娘一块养点。
“嘿嘿”,秦朝宁往小凳子坐下,笑得露出一口小白牙,满意道,“咱们家的鸡可真乖,不仅天天下蛋,现在还会孵小鸡了。”
秦朝阳认可地点了点头。
不仅如此,他们家的母鸡下的鸡蛋还又大又香!
他们一家子有说有笑,歇过后便各自干活。
秦柳氏与秦晚霞做哺食,秦朝阳带着秦朝宁去挖蚯蚓,顺便看看能不能淘点野货。
次日
一大早,又到了秦朝宁要返回东篱书院的时间。
秦柳氏给他的背篓里除衣服鞋袜外,还塞了几个煮鸡蛋,塞了点家里做的腌菜。
而秦朝阳负责把秦朝宁重新送回县里。
不过,到了县里后,秦朝宁带着他先是去了一趟集贤堂书坊,把一本《大学》交给了书坊的掌柜。
掌柜的检查得仔细,确认没问题后,给秦朝宁当面结算了一百五十文钱。
对方语言朴素地夸秦朝宁道,“你这手字宛若板雕,写得可真板正!是我们那些客人最喜欢的类型呢。”
有的学子抄书总喜欢突显自己的字迹风格,殊不知买书的人只想看得清清楚楚,规整得不加雕饰便可。
闻言,秦朝宁朝他仰着小脑袋粲然一笑。
抄书大业,计划通!
静静站在一旁的秦朝阳,抬手把自己惊讶到张大了的嘴巴合上,目光不由得黏在自己幺弟小手里捧的一串铜钱。
幺儿真厉害!幺儿怎么可以这么厉害!
待他们俩人出了书院后,秦朝宁转手就把铜钱递给了他大哥。
“哥,你拿着,归家后与二姐一人一半吧”,秦朝宁抬头对秦朝阳说道。
秦朝阳:“!!”
是我目光泄露了心声么。
“……这可是幺儿你辛苦抄书所得,大哥如何能要。”他移开视线,坚决抵制铜板的诱惑。
想要的,想要的。
闻言,秦朝宁不在意地摇了摇头,在他身侧牵起他的手,往书院的方向走着。
他对秦朝阳说道,“幺儿日后还能抄,你们拿着无妨。”
抄书不是什么大事,他权当温故而知新,以及练字。
俩人如此这般推拒了两三次,秦朝宁最终劝秦朝阳收下了。然后,他原地收获了一个笑成傻子的大哥。
秦朝阳满脸堆着笑,在书院门口给秦朝宁挥手,声音洪亮道,“幺儿好好做学问,大哥下次七月半与常假一并休假时再来接你!”
他热烈的声音与动作瞬间吸引了大门前不少人的好奇注视。
当事人秦朝宁也同样如此被那些人好奇看了看。不过,秦朝宁的下意识反应是如出一辙的热情,龇着小白牙笑着和他哥挥手,“好呀!大哥再见!”
随后,他才背着自己的背篓,跨过门槛,转身进入书院。
今天的幺儿也要努力进学呀!
正历二年,在宣朝子民即将迎接七月半之际,朝廷对天下百姓下了这般一道诏令文书: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诏曰:
今天子有感圣人训,怜天下百姓苦困,自察自省,悟太祖昔日之户籍世袭制度犹有所变革之处,得予即日起,凡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非民户者,年逾十五者保留原籍,束发以下者皆转为军余、匠余、灶余、商余等。
天下百姓皆为宣朝子民,凡以上户籍者,即日起皆可科举入仕,可选拔参军,可从商等。
皇天在上,今国库空虚,内忧外患,朝廷念百姓之苦,亦需百姓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