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沙县夏茂镇,有一座神秘而宁静的寺庙——天湖净寺。它坐落在镇南15华里的曹坑山山腰,海拔853米。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寺前寺后大片的杉木林常年葱郁,围墙内的棕榈、梧桐、修竹将寺院点缀得青翠幽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远处近处烟云浩淼,似镜似湖,霞光万道,水天一色,把寺前寺后映衬得金碧辉煌,“天湖”也由此得名。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之地。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慧空的大师云游至此。慧空大师自幼便对佛法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极高的悟性。
慧空大师年少时,便踏上了修行之路。他游历四方,拜访名山大川,寻求佛法的真谛。起初,他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学习经文和佛法要义,日夜苦读,深思冥想。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独自一人在禅房内打坐,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有一次,慧空大师在山中遇到了一位神秘的高僧。高僧见他慧根深厚,便传授了他一些独特的修行法门和心得。慧空大师如获至宝,他回到寺庙后,更加刻苦地修行。按照高僧的教导,他在“筑基炼己”和“炼精化气”阶段,以意守下丹田为主。轻轻想着肚脐下的腹部位置,似守非守,意念切忌过重。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慧空大师终于感觉到丹田有了气感,小腹慢慢变得饱满,仿佛恢复到了小孩子的那种元气充足的状态,丹田也有了热感和微微跳动的感觉。此时,他对丹田的位置有了更准确的感知。
在入静方面,慧空大师先从数息开始,一呼一吸为一息,同时轻轻意守下丹田。随着入静功夫的深入,他不知不觉变成了随息、观息、止息。虽然外界对胎息有各种神奇的说法,但他深知修行需脚踏实地,不被外界所干扰。
当“筑基炼己”功夫修炼到一定阶段,慧空大师迎来了气通小周天的关键时刻。气从丹田下行至会阴穴,会阴位常常发热、跳动,而逆上尾闾穴则花费了他很长时间。经过不断努力,气接着通过命门穴、夹脊穴、玉枕穴、百会穴、前额至天目穴,最终到达人中穴。在练功中,突然有一天他舌头发麻,拉得很直,被自动吸到上腭,舌下产生大量甘甜的津液。至此,任督二脉接通,气自然地走到了承浆穴、天突穴、膻中穴。然而,膻中穴是一个关卡,气到这里下不去,常常让他觉得胸闷、心窝堵。但慧空大师没有放弃,继续坚持修炼。终于有一天,他突然觉得有一个蚕豆大小的气泡咕噜一下从膻中穴位置下去了,接着丹田部位一片温热并伴有收缩跳动,胸部的堵塞感顿然消失。他真正体会到了张三丰祖师所说的:“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的意境,这个过程也就是“炼精化气”,古人所说的“小药过关”。
小周天打通之后,即使在不练功的时候,慧空大师也常常觉得前胸后背任督脉上有线条般的气息在流动,有时候像电流感,有时候像水流感,有时候还有温热或凉爽的感觉。随着任督气感的加强,丹田部位的感觉越来越明显,稍加意念便会有微微跳动呼吸的感觉,有时候觉得丹田很热,小腹饱满有充满的感觉。在练功入静较为深入时,“胎息”出现了。他慢慢忘记了呼吸,腹部自动启动,像肺部呼吸般起伏。起初,他还会因起心动念而导致呼吸不畅,但随着功夫的日益深厚,他能做到意念不为功景所动,置之不理。很快,腹部较大幅度地自动呼吸起伏,全身的毛孔似乎也都打开与外部相通,在自动呼吸空气,口鼻呼吸变得若有若无。而且,他明显感觉到下丹田(腹部)和中丹田(胸部)不再受到横膈膜的阻碍,在胎息的推动作用下合为一体。每次练功,这种胎息状态能够自动持续半个小时以上,收功后他感觉全身如沐春风般的舒畅通泰,又犹如深度睡眠清醒后精神倍增,妙不可言。
气通小周天后,慧空大师并未停止修行的脚步,他继续以轻轻意守温养下丹田为主,间或意守膻中穴(中丹田)区域,将意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扩展。一段时间后,练功时他感觉全身各处,包括手臂手指部位、腿脚各处有微弱电流窜动的感觉,脚底劳宫穴常常朝外冒凉气。不练功时胸口膻中穴部位也常常会透出圆坨坨的冷汗,有时在睡觉时额头天目穴位置冒出像鸡蛋大小的圆坨坨的冷汗,甚是腻滑,好像出油一般。这个时期,他儿时严重的胃病似乎也被引发出来,胃部时有痛感,但他明白这是在调理隐藏的病根。
就这样,慧空大师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进入了“炼气化神”的阶段,向着更高的修行境界迈进。
话说慧空大师来到曹坑山时,见此地风景秀丽,宛如世外桃源,心中甚是欢喜。他决定在此结庐参禅,弘扬佛法。
附近的村民们听说山上来了一位大师,都纷纷前来拜访。一天,几位村民来到寺庙,见到了慧空大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