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告别地上河?》
大秦。
因为天幕有对黄河作出标注,将其标注为大秦所能够理解的‘大河’,所以嬴政知晓这条天幕所要讲述的是什么。
只是……
“地上河?”
“何意?”
“难道还有地下河?”
“黄河,大河水浑,后世将其称之为黄河倒是容易理解。”
先秦时期,因为黄河还没有因为泥沙淤积而大量修高堤坝变成地上悬河,所以嬴政不是很理解其中含义。
大明。
嘉靖年间。
老道士此刻也有些惊讶。
“告别地上河?”
“这么说,后世将这黄河也治理好了?”
“黄河多泥沙,纵然是后世,想要清淤,也不会容易吧?”
向来是破坏容易建设难,嘉靖之所以对黄河多有了解,那也是因为黄河经常泛滥,严重影响到了他修道。
【黄河下游很长一段是地上河,所谓地上河,是指河水携带的泥沙,在下游堆积,使得河床变高】
【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工在两岸修建大堤,这就导致河道比两岸地面高出很多。】
【比如从河南郑州东到开封这一段,黄河河床高出两岸水平基准面7米左右。】
【如果黄河决口,后果不敢想象。】
大秦。
“原来如此,后世朝代黄河河道淤积……”
“可如此高的河床,一旦溃堤,岂不是周围数郡之地成为一片汪洋?”
一想到那种画面,嬴政就有些不寒而栗。
因为看过了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他几乎瞬间可以想象到。
一旦黄河决堤,淹没了大量的土地。
那些失去了土地,无处可去,没有活路的平民,如果朝廷不能及时救灾,造反或者饿死,就是这些灾民,仅剩的两个选择。
王朝,就会如此倾覆。
“大河多有改道,修建堤坝让其进入固定河槽也是必须要做的事,只是……泥沙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知晓了后世黄河成了地上悬河,这种事其实不难理解。
大秦之时,黄河就已经是浑水浊浊了。
“定期清淤吗?”
嬴政很想知晓。
毕竟,这个问题肯定关乎王朝兴衰,想要大秦若想要传千年,这也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史书记载,黄河有8次大规模改道,18次小规模改道,决口1593次,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这个史书的记载次数,让万朝皇帝们心神一震。
特别是在宋代以前的朝代,黄河灾害远没有明清之际频发的时代。
皇帝、官员们都不由的感到揪心。
至于明清两代,则是平静了许多。
虽然数字依旧大的可怕,可他们这里的黄河,能有数年不出点问题已经是老天开眼了,所以能有这么多的灾难记载,其实不足为奇。
他们更想知道怎么治理,不过却又觉得,恐怕有得是后世那些科技造物的伟力,不是他们能够学习的。
【没办法,黄河中游是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涌入黄河,每年都会携带16亿吨泥沙奔流而下,其中12亿吨会流入大海,剩下的4亿吨则会留在黄河下游。】
【比如黄河出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就是黄河泥沙堆积形成的,如今面积已经比清朝1855年时,大了2500多平方公里】
【这些泥沙也有好的一面,它们富含养分,土壤肥沃,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大汉。
刘彻眼前一亮。
“这黄河在后世多次改道,灾害频发,想来在后世朝代一定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搞不好有王朝倾覆之危。”
“就这还能有如此好处?”
“良田无数啊……”
大明。
简单算了个账,崇祯酸了。
“这若是全部用来耕田,岂不是凭空多了数百万亩的良田?”
“若我大明能凭空多出这么多良田,朕可以一次性安置数十万百姓的粮食问题……”
万历三十六年时,大明统计田亩数量达12亿亩以上。
只可惜大多都在藩王、士绅、官员、勋贵手里,若是能够凭空多出许多,的确可以一解燃眉之急。
【为了解决泥沙问题,中国在河南境内小浪底水电站,小浪底把排沙功能做到了极致。】
【小浪底不仅可以在小浪底水库蓄水,也可以人为制造洪峰,从而冲刷中下游河道,大量的水流搅动河床,让泥沙无法堆积。】
【从2002年开始,黄河下游河道平均下切3.1米,不但解决了黄河河床抬高的问题,山东的一些盐碱地因为泥沙变农田,平均亩产增加20%以上。】
【此外,这台中国研制的浚河007号,平均每小时的抽沙流量达到4500立方米,每月能清除40万立方米的泥沙。】
【抽取的泥沙,可以填平周围的矿坑,改良土地,增加耕地。】
【而在中上游,另一个重大项目,三北防护林,正在减少黄土高原的泥沙流失。】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则是提升上游生态涵养能力。】
【下游排沙,中游固沙,上游增水。】
【有了这一套水利系统,黄河在未来,或许真的可以告别‘地上河’了。】
天幕讲完了。
万朝观众们这才回过神。
南宋。
赵构并不怎么关心后世的黄河是怎么治理的。
反倒是……
“天幕上后人的黄河,好像将河道改回去了……”
“哎,要是这黄河现在全都在金国境内该多好啊。”
“8次大规模改道,18次小规模改道,1593次决口。”
“多给金人来几次,淹死这群金人。”
此时的朝堂上早已没了秦桧的身影,岳飞成了主战派的代表。
“陛下,即便黄河全都在金国境内,我大宋恐不能独善其身。”
瞧见赵构又在幻想,他纠正道。
赵构点点头,“嗯嗯,爱卿说的是,不过若真如此,定是金国损失更大,是北伐良机啊。”
“黄河决口,道路断绝,粮食无法运输,我大宋如何北伐。”
“陛下忘了建炎二年时候同意杜充掘开黄河的提议,产生了什么效果吗?”
赵构有些尴尬。
当初他是同意了这个决策的。
也的确迟缓了金人的进攻锋芒。
不过后续造成了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这在赵构看来很值得。
但在岳飞看来却并不合适,他不会用百姓的性命去换取战机。
大唐。
李世民已经习惯了。
天幕总是会说一些他们朝代无法复制的工程。
“朕记得《汉书》有言。”
“斩伐林木,无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
“历朝历代虽然有人意识到了相关问题,但从没有谁真正用这种方法去治理黄河。”
相较于黄河下游的能够抽走泥沙的船只,亦或是那高耸雄伟的大坝,毕竟是后世之人,能够建造出这样的工匠造物,他们已经习惯。
但这防护林倒是给了他们新的思路。
“历朝历代都是只知破坏,皇家宫殿、官绅宅院,民间砍柴皆是无有节制,想来……这也是天幕所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吧。”
“后人能够意识到,并建设‘防护林’,想来也是一项大工程,不知要穷尽多少人力啊。”
“哪怕不言科技,只说人力,后世有十四万万,我大唐,难以模仿啊。”
闻言,虞世南说道。
“陛下,臣以为大唐无需模仿后世。”
“且不说黄河水患尚未到达天幕所言的地步。”
“孟子就曾有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我大唐只需要颁布律法约束百姓,陛下克己从简做出表率,臣不言有多好的效果,至少……黄河水患不至于发展到后世所言的那样,多次改道,上千次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