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霸,字子威,吴郡富春人,孙权之子,太子孙和之弟,孙霸被立为鲁王。
孙奋,字子扬,孙权子,孙霸弟,立为齐王,居武昌。
孙霸,是孙和的同母弟,孙权长子孙登逝世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霸则被封为鲁王,但因孙霸特别受孙权喜爱,地位似乎和太子孙和差不多,孙权听到孙霸和孙和不和,以学习为名禁止他们与其他人往来。但孙霸始终觊觎太子之位,而亦因为生母王夫人被全公主所诬,而令孙和太子地位有危机。孙权因为久久没有决定性动作解决立储问题,致令两宫之争持续数年,期间朝中很多官员都牵涉其中。
发生在袁绍、曹操身上的悲剧于是重演,孙吴朝廷内外形成了两大派:包括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绩、尚书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人在内的“太子党”拥戴孙和,包括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在内的“鲁王党”拥戴孙霸。
这件事闹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最终都没有真正的赢家,往往是两败俱伤,而这次结局更惨。后来,孙和被废,又被流放,孙霸则被赐死,陆逊受到孙权的“责让”,最后“愤恚”而死,吾粲、顾谭、朱据等一大批人有的下狱处死,有的被流放,有的罢官不再录用。
孙奋受封齐王,迁居武昌,其父吴大帝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史称吴废帝。孙亮继位后,太傅诸葛恪掌权。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就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孙奋十分气愤,不服从命令,而且多次越轨法度行事。
诸葛恪上笺书劝谏孙奋说:“帝王之尊贵,与上天相等位,因此帝王即以天下为家,以父兄为臣,四海之内,都是臣仆。仇人有善行,不能不举用,亲人有恶行,不能不处治,以此承受天命谐理万物,先为国家着想,后替自己打算,此为圣人制定法度,百世不变的道理。从前汉朝初兴,多将子弟封为藩王,及至他们势力过于强大,动辄作出不轨行为,上则危亡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后世以此为戒,认为是最大的忌讳。自光武帝中兴以来,对诸王作了规定,只得在宫内自我娱乐,不得管理百姓,干预政事,与他们相交之人,都有严格的限制,于是他们各人都得以保全自安,各保福运。这便是前代得失成败的验证。
近代袁绍、刘表各占有封土,土地并不狭小,人众也不贫乏,只因嫡庶未分,于是断绝自己家族祖庙的祭祀。这是天下智者愚人共同叹息痛心之事。大行皇帝观察古代借鉴当今,防范抑制事情于萌芽状态之时,从千秋功业上考虑。故此他卧床不起之时,将诸王分遣到各自的封邑,诏令策命十分恳切,法例律令十分严峻,他所戒令的内容,无所不至,确实是想上保宗庙之安,下佑诸王之全,使帝王百代相嗣,没有危害国家的后患。大王您应当上想周泰伯顺从父亲意愿之事,中念河间献王刘德、东海王刘强恭敬朝命的节操,下当节制骄狂横行荒谬错乱的行为,以此作为警戒。而我听说大王不久前来到武昌以来,多次违背诏令,不遵法度,擅自调集众将兵修护宫室。另外您的身边经常跟随着犯有罪行的人,本当上表呈报,公开交付有关衙门处理,而您却擅自私下杀掉,把事情弄得不明不白。大司马吕岱亲受先帝的诏令,辅佐导引大王,而大王却不接受采纳他的建议,使他心怀忧惧。华锜是先帝的亲近大臣,忠良正直,他所陈述的道理,您应当采纳应用,然而您却听后恼怒华锜,有要将他收捕的言语。
另外中书杨融,亲受皇上诏令,您本应当对他恭谨肃敬,却说‘我就是不听从禁令,你把我怎样’听到这话时,群臣无不感到惊讶,无人不感到寒心。俗话说:‘明镜可以照出形貌,古事可以鉴戒今人。’大王应深以鲁王孙霸为戒,改变自己的行为,谨慎小心,尽力敬奉朝廷,这样则没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如果放弃遗忘先帝的法令教诲,心怀轻慢之意,为臣宁负大王,不敢有负先帝遗诏,宁愿受大王的怨恨,岂敢忘记尊主的威严,而使诏令在藩臣中不能施行呢这是古今正义,大王所明白知晓的事理。福运的降临有一定的根源,灾祸的降临也不是一日而成,在其逐渐发展时不忧不虑,将来的后果是无法去后悔的。假如鲁王早早地接纳忠直之言,心怀惊惧之虑,那么他就能享受无穷的福运,哪来灭亡之祸呢良药苦口,只有患病者以它为甘甜;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事理者才乐意接受。今天我诸葛恪等人苦苦思虑想为大王解除尚处萌芽状态的危险,扩大您福运吉祥的基础,故此不自觉地把话说到极点,希望您能三思。”
孙奋收到笺书后十分恐惧,于是移居南昌,但他游玩狩猎更加频繁,官员部属都无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诸葛恪遭武卫将军孙峻诛杀,孙奋到下游住在芜湖,企图到建业观察事态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孙奋却杀死谢慈等人,孙奋因此获罪废为平民,流放到章安县。
孙奋的侄子吴末帝孙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孙皓悲伤思念过度,朝朝对着灵柩哭泣,一连数月不出门,于是民间有人传言孙皓已死,并谣传孙奋与上虞侯孙奉,必有一人会成为皇帝。孙奋母亲仲姬的坟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猜测此事或许为真,于是前往扫祭坟茔,孙皓听说此事后,将张俊车裂并夷灭三族,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死,取消他的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