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平定后,南方地区正式纳入红巾军的统治,朱元璋成功掌控了南方这片富饶的土地。红巾军不仅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更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仁义之师的形象。百姓们感恩于红巾军的仁政,纷纷拥护朱元璋的统治,使得江南一带的秩序迅速恢复。然而,南方的安定不过是朱元璋统治之途中的一小步,李凡等人明白,要实现真正的天下统一,终将要面对北方的大元朝廷。
随着江浙的平定,李凡和刘伯温等人商议在各地推行仁政,确保南方百姓对红巾军的认可与支持。李凡深知,只有以德服人,百姓才会心甘情愿归顺,南方才会更加稳固。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举措。
在各地驻守的红巾军官员被要求重视民生,减免赋税,恢复农业生产,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李凡还建议在江浙各地设立了粥棚,赈济灾民,救助那些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朱元璋对于李凡的建议大为赞赏,立即下令各地推行,并命令各城驻守将领亲自监督,确保不扰百姓生活。
不久后,江浙一带恢复了昔日的繁荣,百姓生活安稳,纷纷感激红巾军的恩德。南方各地的百姓们在感受到红巾军仁政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红巾军的统治,并愿意为他们提供支援。红巾军的士气愈发高涨,士兵们也都因为受到百姓的拥护而充满信心。
李凡在与刘伯温商议时提到,南方虽已平定,但北方元朝的威胁依旧存在,若要确保南方安稳,必须在江北一带设防,以防止元朝的大军南下。
刘伯温点头道:“李将军所言极是。江北乃南北交界之地,若设防得当,便可挡住元朝大军。南方虽富庶,但若失去了江北的天然屏障,势必难以自保。”
李凡立即提议在长江沿岸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要地派驻重兵,确保元朝军队无法轻易渡江。同时,沿途修建烽火台,一旦元军南下,便可迅速传递消息,确保红巾军能够及时应对。
朱元璋对此建议大为赞同,他下令立即在江北一带增设防御工事,派遣精兵驻守,以防止元朝军队的入侵。很快,江北一线的防御逐步完善,红巾军在江南的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
随着南方的局势逐渐稳固,朱元璋开始思考进军中原的策略。此时的中原大地虽仍在元朝的控制之下,但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反抗声势不断上升,各地起义不断。朱元璋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能趁机进军中原,便有望动摇元朝的统治根基。
一日,朱元璋在大堂召集众将,商议北上之事。朱元璋目光坚定,环视着李凡、刘伯温、蓝玉、汤和等人,缓缓说道:“如今南方平定,江浙百姓皆归顺于我,然北方元朝的统治依旧不稳,若想彻底结束这动乱的局面,唯有北上中原,一统天下。”
李凡闻言,拱手道:“大帅所言极是。如今北方民不聊生,朝廷腐败已极,我军若能北上,便可迅速赢得民心。然而,此次行动关系重大,需谨慎谋划。”
刘伯温思索片刻,赞同道:“北上之策需周密考虑。当前元朝的核心在大都,若直接进攻风险极大,我军应当采取逐步蚕食之策,先攻取附近的城池和战略要地,稳扎稳打,待时机成熟再行进攻。”
朱元璋点头称是,旋即询问众人:“诸位可有何具体良策?如何逐步推进,以确保万无一失?”
李凡上前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大帅,北方之战应当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我们可在中原一带制造声势,吸引元军的注意力,再从西侧悄然进军,逐步蚕食敌方的外围据点。”
他继续说道:“若能逐步攻占元朝在中原的几个要地,将其外围力量彻底削弱,便可逼近其核心。如此一来,我军既能保存实力,又可逐步接近元朝的中心地带,直至彻底动摇其根基。”
蓝玉也点头称赞道:“李将军此策甚妙!若从西侧进攻,元朝的守军必然措手不及,无法迅速集结兵力防守。我军只需趁机扫荡外围,将敌方防线逐步拉开,便可最终直逼元都。”
朱元璋对李凡的策略十分满意,拍板道:“好,便依李将军之策行事!刘伯温,蓝玉,尔等协助李将军,安排具体的行动计划。”
众将闻令,齐声应诺,各自着手准备。李凡带领众将逐步制定了详细的战术方案,确保红巾军能够在进军过程中减少损耗,同时有效削弱元朝的防线。
红巾军推行仁政的消息迅速在南方传开,南方百姓听闻朱元璋准备北上平定中原,纷纷表示支持。许多江浙的乡绅和商贾主动向红巾军捐资,提供粮草、布匹,甚至连一些年轻人也自愿参军,誓要为红巾军效力。
一名江南的老乡向李凡献上粮草,激动地说道:“李将军,我等百姓早已受够了元朝的压迫。如今南方得以安定,皆因红巾军的仁政。若要北上平定中原,我等愿倾力相助!”
李凡微笑着点头,感激地说道:“感谢乡亲们的支持,红巾军必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定能推翻元朝,令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李凡和众将一面接受南方百姓的支持,一面积极备战,为北上中原做好了充足准备。红巾军的士兵们士气高昂,人人胸怀一腔热血,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北伐之战。
为确保北上之战顺利,朱元璋下令设立了严格的军令,要求全军将士严守军纪,不得扰民,确保沿途百姓的安全。李凡负责具体的整军备战事宜,他在各营地内巡视,确保士兵们训练有素,装备齐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