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一拍脑袋就想出的想法,李恪直接就给无视了。
十年后科举取士一半来自上林苑书院,说的好听。
但别忘了,当初李恪在长江水患来临之时,趁机进行官员制度改革,让县学生可以去做外流小吏,然后外流小吏又可以直接生为官员,就是为了改变那种唯科举取士的苗头,让那些根本不适合科举之路的年轻学生们,多一项实干派的选择,多一条出路,不要死轴。
现在好了,这些上林苑院长一个个居然还打算让这些孤孩沉浸在经史子集中,这不是开李恪的倒车吗?
让一群老书呆子去整天教一群小孩子,岂不是让这群小孩子以后也成了小书呆子?
这一点,李恪是坚决不同意的。
所以李恪对于教科书的制作,刚开始就是对经史子集方面一删再删,最后在那群老院长的联名抗议下,李恪才最终收手。
最终决定下的,就是关于文学方面,三百千是必须的,这个一定要熟读,然后再是四书五经,这个李恪只让熟读两本就行,再之后的各种国学著作,李恪只让他们在学院中开一个图书馆,然后让那些大家之作放进里面,谁要是有兴趣,可以去翻越。
除四书五经外,李恪还让这些小家伙多学一些诗词歌赋,主要是古往今来流传的名篇大作,无他,就是想让这些人在无聊的时候可以吟唱两句,免得只会那些干巴巴是子曰文章。
为此,那些院长们一个个捶胸顿足,扬言说要离任上林苑院长一职,对此李恪没有训斥也没有挽留,就这么看着。
然后关于农事方面,这些事情,李恪没有让那些老院长们进行修订,而是让一些司农监的大家抽出一些时间来制定,毕竟专业的事情要让专业的来,当然,出现的结果也是相当专业。
这些司农监大家对与农事教科书的修订,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小孩子的体力问题,在种植方面,除了必须要种植的小麦之外,然后就是一些时令果蔬了,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些是基本农事,学会这些,在有田产的情况下,生活无忧。
然后再是养殖方面,司农监的人让这些孩子主养鸡鸭两类,因为这属于小类禽种,还在也可以养,并且养起来也十分简单,放养就可以了。
如果再加上李恪用腐败树叶养蚯蚓,蚯蚓养鸡鸭的办法,这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鸡鸭的下蛋率,这样孩子的营养问题就可以得到保证。
再有就是关于算学上,那些院长本来以为是自己的事,结果李恪自己给包圆了。
李恪呢,对于这方面也是很有信心的,它先是摆清了阿拉伯数字问题,也就是认识和数数,从一数到一百,接着再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从刚开始的加减开始,十以内分式运算,一百以内分式运算,然后再是乘法口诀,九九乘法表,这个是十分好背的算式。
再之后,按照李恪的想法,如果从小开始学,这些基础的数学运算,应该是八九岁的时候就可以掌握了。
再之后嘛,李恪就往里面加入了未知方程,还有几何图形。
未知方程里,李恪打算教授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
几何图形里,李恪则打算教他们算几种最经典的几何类型图,算算他们的面积和方程。
写完这些,李恪觉得应该够零到十三岁孩子的算学学习了。
当李恪把这些算学教科书放到六位院长面前,等着六位院长看完后,看着李恪的表情有震惊,有疑惑,有不甘,还有痴迷。
对此李恪之轻飘飘的说:今后上林苑书院四到十三岁孩童,皆用此教科书教授算学。
当这些院长问道何人为先生时,李恪回了一句,去国子监找。
确实,去国子监找。当出长江大水,虽然三千国子监全出,但为了填补空缺的房舍,第二年就又从全国各地招收了一批太学生,有七百余人,李恪在写完算学教科书时,就把这些交给了国子监,让他们自行研读。
想必里面必定会有痴迷此道的人才。文学,农事,算学齐备后,那接下来的各地风土人情,历史名人故事,李恪则是打算让翰林院收集编定,然后再请说书先生来说。
这样的话,应该会有生动有趣的课堂。对了,还有军事队列的晨跑,对此,李恪则是让一些老卒们担任,让他们去教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