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种情况下,士气很难恢复起来了。而且甘州那块地方,真没有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本王已经不把魏王看作竞争者…”
魏王在得知先帝驾崩后,就不顾一切地仓促起兵,现在虽有太傅谢太元的暗中帮忙,可想在甘州的不毛之地翻盘,几乎不太可能。
显而易见,李辰以后的劲敌,很可能是凉王李泰!
所以,李辰要抓紧时间,调集优势的兵力,尽快拿下楚州和江南以东!
徐去病策反了游击将军宋啸,不仅夺下巴陵城,还歼灭吴都水军统领派来的水军,缴获了很多战船,对李辰和徐去病来说,无异于意外之喜。
经过李辰的授意,徐去病任命宋啸为“平波将军”,其麾下水军名为“平波水军”,奉都督府令招兵买马。
徐去病也没闲着,开始募兵练兵,以巴陵城为据点,图谋吴都。
转眼就,时间到了五月底。
天气渐渐变的酷热,这个时间点不适合用兵。但程征没有休战,他兵临豫章城,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此地再做休整。
豫章守将马永凌已被杀,卫所兵溃不成军,只剩下豫章太守领着新招募的军士守豫章城。
程征没有直接攻城,此时的豫章城,已经不值得他大举进攻,程征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又派出细作潜入城中,采取下毒,纵火等等的措施,让城中民众惶恐不安。
然后,,程征开始招降,只要豫章太守肯大开城门,官员就不会受到伤害,将士还有百姓也可得以保全,又不断地宣扬寿王的仁政。
豫章太守一直坚持到六月初,实在挺不住了,于是打开城门,献上官印,投降了程征。
程征拿下豫章的同时,沈庆之也率领锐膺卫势如破竹,拿下了零陵、真定。其后数日,又拿下了宜春。
汪安钧的熊军,也是凶猛异常,直取了南康、庐陵,六月中旬,则拿下九江郡的余汗。
到此为止,各路军马不再出击,开始休整。
而此时的楚州,还剩吴都、临川、鄱阳和宛陵没被占领。这四郡位于楚州的东北方向,其中吴都、临川、宛陵紧邻长江,地理位置关键,并且繁荣富饶。
本着以战养战的理念,李辰怎么可能放过这几个富饶地?
他是不会抢普通的老百姓,但那些地主乡绅、达官贵人们,眼看要被“解放”了,难道不该主动地为寿王殿下献些军资费用之类的吗?
不肯献,那肯定想着通敌。
李辰不需要问,就知道这些地方的大族贵人们,少不了鱼肉乡里,手上人命关天,背后被百姓唾弃,李辰当然要杀一儆百,舍不得花钱?那别怪李辰自己拿了。
倒不是李辰贪财,实在是打仗花钱如流水,不这么做没办法。
…
七月初,孙镇恶的陷阵卫,吕肃的西越卫,共两万兵从燮门道赶到巴陵。
经过一个月的休整,募兵,李辰拥有的兵力又一次暴涨。
驻守芒康道就有两万的乡勇兵。
而破虏卫、陷阵卫、骁果卫、锐膺卫、讨逆卫、西越卫、烈武卫,这七部兵力都已达到两万五千兵。
汪安钧的摧城卫军有三万人,都是原先的熊军。
而且,还有六千兵的海军沧溟卫,六千兵的平波水军,两千的虎豹骑,玄甲兵。
所有兵力的总和,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四万之多。也超出了李辰的想象。
他知道随着地盘的扩张,会有大批的卫所兵,乡勇兵,新兵投顺,但想不到,能增加到二十四万大军。
李辰忍不住地嘀咕:“我说先皇啊,你要是现在还活着那该多好,咱们之间只需要闹些不愉快,我就敢直接地掀桌子,咱们新账旧账一起算。只是,看不到这个场面了…”
这是生平第一次,李辰无比地思念先帝。
不过,,李辰也不会自大到,觉得已经天下无敌了。二十四万大军的很大一部分,都没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战场的历练,真实战力有水分,毕竟,这几个月扩充的有些快了。
军队的人数并不能决定一切,现在要做的,是好好地操练,近来天气炎热,好在各卫都不敢懈怠。
…
“殿下,人全都到了。”
李辰若有所思地想着时,王淮进来禀道。
他点了点头,来到大厅。只见大厅上济济一堂。徐去病、程征、欧阳宾、沈庆之、孙镇恶、汪安钧、汪明、郭良、曹伟、吕肃、花骏达、邱让、宋啸皆在。
现在才称得上兵多将广,这些人,将是李辰夺取天下的依仗,众人为李辰征战多时,都建立了不小的功勋。
“属下叩见寿王殿下!”一时间,众人集体参拜。
李辰坐在高处,抬起手来:“不需多礼,都坐下吧!”
等众人就坐,李辰说道:“说正事之前,先讲一个了不得的消息,凉王李泰已击败晋州节度使宋光图,攻下了晋阳府,吞并了余下的兵马,如今河北的大片地区皆归降凉王,总兵力有十七万之众。”
听到这话,众人有的诧异,有的似乎早有预料,有的无动于衷。
李辰继续道:“而魏王退至甘州北边,兵力急剧地衰减,而且随时日的推移,他的兵力只会更少,朝廷只怕已经不觉得他有太大的威胁了。”
“凉王拿下晋阳府,他接下来的目标很明显,就是洛阳。”
“晋阳距离洛阳并不远,只要凉王夺取了洛阳,河东河北、近畿,以及河南一部分,都会处于他的兵锋之下,那时候,凉王更将无人可当!”
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寿王的大志,是要一统整个大雍的,如今凉王势头正盛,不但威胁了朝廷,也威胁到了寿王。
徐去病开口问道:“殿下,那我们的战略是否要做更改?”
按照李辰的战略规划,先夺取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再渡江向北,席卷天下。在此前,让朝廷和凉王,魏王相互地厮杀,正好等他们消耗掉实力,来一手河蚌相争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