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布里包着一块有些碎的豆腐,还微微的冒着热气。
奶奶说:“怎么还往家拿呀,让人家知道了不得挨批啊。”
培华说:“今天还剩下一大块,没人去换了,四爷说我们几个人分了算了,我就拿了一块小的,奶奶,您放心好了,我们都说好了,谁都不往外说的。”
这时候吃的东西都很精贵,特别是豆腐,家里不来贵客都没有人舍得换点来家吃,也就是过年的时候用黄豆换个一斤二斤的,招待客人,还得留一小块正月里压锅,也就是放在馏馒头的箅子上,等过了十五拿下来就行了。
培华拿回家的那块少说也得小二斤,奶奶听他这么一说,赶紧找了一个大瓷碗盛起来放好。
培华对自己这个小妹妹很是喜爱,回家都会逗一逗,培茵也很喜欢自己这个虽然有些瘦弱,可是懂事英俊的哥哥,只要是他来逗自己都会笑呵呵的看着哥哥。
因为破四旧立四新,那些旧风俗旧习惯都得改了,原来那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对联是不能写了,有的写毛泽东诗词,有的写一些语录里的话,沈培茵又不能出去看一看,只听几个哥哥姐姐叽叽喳喳的说着写什么好。
家里的对联已经由大哥培华写了,沈父有意识的培养大哥的胆气,举凡用到笔墨的地方都让大哥来动。
几个孩子终于选好了,大门的对联就写两句毛泽东诗词,家里的房门就写一些语录上的话,写好之后大哥就给几个弟弟妹妹念,奶奶跟沈母忙着给你个孩子准备过年穿的衣服,过年吃的东西,生活再不容易再艰难,也得让盼着过年的孩子们高高兴兴的过一个年。
说着算着就到了大年三十了。
三十这天一大早,沈父带着家里几个孩子把门上去年贴的春联撕下来,用扫帚把门仔仔细细的扫干净了,然后贴上新的春联,因着破四旧,过门钱就没贴,倒也省下了点买盐的钱了。
躺在暖呼呼的炕上,培茵伸胳膊蹬腿的锻炼着,顺便看看墙上贴的所谓年画,也就是几张领袖放大的照片,眼睛看的越来越远了,耳朵听的也越来越清晰,就是不知道自己长的好不好看,不过看自己几个哥哥还有姐姐,虽然面有菜色,营养不良的样子,但是还是男的帅气女的俏丽,估计自己长得也差不了。
院子里的人叽叽喳喳的边干着活边说笑着,几个小的也是拿扫帚的拿扫帚,拿铁锹的拿铁锹,一派过节的欢乐气氛。
培茵听见姐姐培芝喊:“二叔,二叔,快点起来贴春联了。”
过了一会,二叔省勤懒洋洋的说:“你们这不是干得很好吗?二叔为了革命事业整天忙的脚不沾地的,家里这点小事就交给你们了,等过了年二叔给你们买好吃的。”
三哥培田说:“二叔骗人,去年过年的时候就说给我们买好吃的,也没有见你买了来,今年过年又说要买。”
二哥培军说:“二叔,咱不能光说不练啊,要不你给我们钱过了年我们自己买吧。”
二叔说:“这小孩子,怎么不听大人的话呢,二叔说给买就一定给买。”
爷爷这时候说话了,“省勤,把这些垃圾推到小河边,别一天到晚的不干正事。”
二叔嘟嘟囔囔的推着小铁车子,等走远了,爷爷跟你个孩子说:“你们都是好孩子,过了年爷爷给你们买好吃的。”
几个孩子一阵欢呼,爷爷可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呢。
虽然看不到人,每天听在院子里的人说话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这个家里除了自家爷爷奶奶,还有两个出嫁的闺女的二爷爷二奶奶老两口,只有一个远嫁外地的闺女的三奶奶,再就是自己这一大家子,以及现在还是单身汉的二叔。
沈父除了有二叔一个弟弟,还有已经出嫁的大姐二姐以及一个妹妹,家里这些姑姑自己都没有见过,因着冬天路不好走,且又到了年底下,约好了等着过了年一起来。
从奶奶父母以及哥哥姐姐的话里培茵知道自己的大姑姑现在还在京城,二姑姑现在随着二姑父一起下放到二姑父南方的家乡,小姑姑倒是嫁的不远,就在隔壁村子,因为娘家的哥哥被遣送回乡劳动改造,据说在婆家不如以前过的好。
二奶奶家的两个姑姑嫁的村子都在沈家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三奶奶家的姑姑听说嫁的是个当兵的,后来跟着部队去了西疆,要不是逢年过节的都有东西寄过来,估计村里没几个人能记着这个远嫁他乡的姑娘吧。
这样过年的时候也就是二奶奶家的两个姑姑,还有自家的小姑能回娘家了,至于自己娘的娘家,培茵表示没有听说过,而且姥姥家的事情对于几个已经长大的孩子来说也是讳莫如深。
梳理了一下家里这些人的事情,培茵表示自己应该庆幸自家的父母没有被关牛棚,只是下放回老家务农,且自家因着几位长辈的原因在村里还没有彻底的被打倒在地永远不能翻身。
三十一早奶奶跟妈妈就又是剁馅子又是和面,准备晚上包饺子,饺子馅是白菜肉的,在面粉里掺了玉米面活好了,饧着,晚上吃了饭一大家子就开始包饺子忙活,时间不长盖帘上就摆满了胖乎乎的饺子。
饺子是大年初一一大早起床煮来吃的,几个孩子眼巴巴的看着盖帘上胖乎乎的饺子,一个劲的咽唾沫,三哥培田拉着娘的手说:“娘,咱煮两个尝尝好不好?”
姐姐培芝也说:“娘,咱就尝尝饺子馅咸不咸。”
沈父沈母有些无奈又有些心酸的看着几个眼巴巴瞅着水饺的孩子,最后沈父叹了口气,说:“那咱就先煮两个尝尝,尝完了就赶紧睡觉啊。”
几个孩子一个劲的点头应着。
外间小灶上有个燎壶,专门烧开水的,沈母盛了半壶水,烧开了点着数放进去八个饺子,煮熟了给四个孩子一个人两个。
大哥培华吃了一个,另外一个一分两半,给了自己爹娘每人半个;二哥吃了一个半,剩下半个给了三弟,三弟是在困难时期出生的,对吃的东西很是在乎,二哥知道三个这个毛病,每次得了好吃的都喜欢给这个弟弟留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