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现在,所需要的是先确定一下现在新汉朝的科技水平达到了哪一个程度,而作为传播科技的摇篮,新汉朝的各个官学或私学的学子水平及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就能很直观的反应出刘易这十多年来从太阳能手机的百科全书里抄录出来的那些知识,这个时代的人,到底接受了多少,消化了多少,是否能够将那些理论转化为实际,是否可以真正的推动这个科技强国的计划。
说到底,刘易总不能好高骛远,不可能一下子将太多不可能马上就能够实现的东西泄露出来。要不然,不知情的人肯定会以为刘易疯了,要不就是鬼怪附身,否则怎么会有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事实上,刘易在这十数年来,已经在不停的慢慢的潜移默着身边的人,先慢慢的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始终都认为自己平时所说的所做的就是真理,不管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什么古怪的事,都不会引发他们的奇怪。
当然,这个也与刘易一直来都宣称,自己少时流浪,在山神庙碰到的那个疑似神仙中人的老人,教会了他太多太多的东西,而他,似乎也天生有着过目不忘,入耳便能记住的本领,所以,才会时隔这么多年,依然能够记着那神仙老人跟他说过的东西,传授过给他的一些古怪的事。
那个,为了证明刘易有过目不忘,入耳能记的本领,还特别做过了一些试验,这个。还是在那些朝中的大学士的见证之下进行的。如在卢植、蔡邕、戏志才等等一众朝臣的见证之下,背读一些长文。然后立即默写出来。
呵呵,刘易这个家伙。自然是要找一些借口,有一些条件的。他要求是将他关在一间密封的房间,只留纸笔,然后关好门,让他们在房门外大声念读一些文章,哪怕是他们临时随便作出来的什么都行,跟着刘易将他们所念读的东西,念一遍或者是一字不漏的写出来,将写出来的扔出房间让他们对照。现实呢。是刘易用太阳能手机将他们念读的录音下来,自己再重放来听,抄写出来的。
但是,朝中众臣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还真的相信了刘易有这个过目不忘,入耳能记的本事。这样,刘易时不时从百科全书当中抄录出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科技知识,大家都不会觉得奇怪,都误会是刘易现在只不过是慢慢的忆记起那老神仙跟刘易所说过的东西。写出来让他们都研究罢了。
当然,也不只是这个。因为当初刘易似天马行空似的,弄出了降落伞,使得新汉军能从天而降奇夺潼关。这个,也慢慢的让人可以接受刘易后来弄出来的可以飞上天的风筝以及那孔明灯。再后来,刘易弄出了那个******。能够带着人如鸟儿一般飞上天去的事,也让世人能够接受了。虽然让人同样感到惊世骇俗。但毕竟能够接受。所以,假如说。以后科技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条件时机也成熟的话,刘易直接弄出飞机来,恐怕世人都能够接受了。
刘易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自己慢慢透露出来的后世的一些科技,成为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接受的,不会将刘易视为妖魔鬼怪的东西。
说到底,就是要经得起试验,让世人看在眼内,刘易所透露出来的东西,原来就一直都存在世人的身边,只不过,大家都没有去注意,去研究罢了。
好比那个牛顿定律,刘易就可以很清楚的用一些实际的试验来证明这个真理,从而让众人去深思研究。
现在的新式教学,已经不仅仅只是追求让广大的大汉百姓能够识字读书了,而是数个学科齐下,教学的程度,自然不敢说已经与后世的平齐,也不能和后世相提并论,但是,的确也做到了已经有了数理化的学科。
至于这些教学的老师,自然就是卢植、张钧、蔡邕等等朝臣的一些弟子了。当年刘易将阿拉伯数字及一些数学的公式传给他们之后,他们又传给下面的弟子及当时新民学府当中的学生。现在,新民学府的历史,也有十来年了,换数下来说,当年就算是六、七岁开始接受启蒙,开始就读的学子,现在也有了十七、八岁到二十岁间了,已经完成了一个小学到初中的学习阶段,最先接受教育的那一部份学子,已经能够接受更高等的教学,甚至都可以作为人才,分配下去在各个学府教学,传授新的文化知识了。
当然,刘易要求,这部份最先获得新学识的人,哪怕他们已经开始作为先生去教学,但他们依还要继续学习,接受更高级的教学,以及参与刘易所提出来的一些学术研究。
几何、测绘及一些力学、物理实验等等,这些先生,都要继续学习或研究。
这一批人,可是刘易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要人尽其才,新科技的推动及发展,离不开这一部份人的努力研究。
刘易经过巡视了解,心里也有了一定的底,觉得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普遍来说,这些年轻的先生,他们所接受的新学识真的很好,已经可以胜任刘易提出来的一些学术研究,可以慢慢的将他们的所学,运用到实际上去。
比如,一些简单的水力、风力的动力传输机械,他们已经能够研构制造出来了。配合多方面的混合研究,已经慢慢的能够实现一些批量生产的生产线。
比如,简单的打造箭头、枪头或一些民用工具。
通过研制,已经可以做得到,制造得出一个能耐高温的大熔炉,通过用煤炭高温加势,但得虽入熔炉的铁绽融化成铁水。然后流入一些传送机械上的铸模当中,经过冷水急淬。再从一端流出来,如此就完成了一个批量生产铁箭头或枪头或民用铁制工具的流程。当然。因为缺少动力装制的关系,暂时,他们用的是水力动力,或者是人力、蓄力动力来但运输机械运作起来。假若刘易可以让人研制出真正的动力装置,那么生产效率就会激增。这个,也是为什么新汉朝现在,根本就不用担心军中的武器不够用的问题,想用弓箭?已经不用铁匠一个箭头一个箭头的来打制了,直接批量生产出来。再让人手工装一下箭杆及羽翊,那就成了一支精良的利箭。
这些,都是广大学子先生,根据刘易的“设想”捣弄出来的东西。另外,在民间,什么的水车、风力水车什么的早就已经普及在各地了。走在乡间,一般都会看得见那些高高大大的水车在不停的转动着,为广阔的田野自动从低洼之处不停的输送着灌溉用水。
刘易要求,参与各项科技研究的人。要结合军工、民用一起来研究。先确保军工,再照顾到民用。
通过巡视了解,刘易感到满意,深深的感到汉人智慧的强大。许多东西,自己只要提出了一个可能性,他们就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的知识,一一去试验。
最让刘易满意的是。玻璃工艺的成熟,以及陶瓷制品的成熟。还有织布方面的工艺的成熟以及一部份机械、铁制工具等等,不敢说已经接近了后世的水平,但是也都可以过得去了,敢说,在这个三国时代,在当世,已经远远的领先于世界水平,绝对不是那些诸侯或是世界上的那些异族所能比拟的。
让刘易感到惊喜的是,到了秘密研究火炮的小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出简单的可以发射炮弹的土炮出来了。只是在炮弹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刘易相信,不用多久,后世的那种如满清时期的红衣大炮,基本上就可以生产出来,并能够发挥其作用了。
刘易在洛阳巡视了解一遍之后,心里真的已经有点期待,隐隐的已经能够看得见大汉的盛世就快要到来了。
刘易的心里,已经有点等不及了,考虑了很久,便一咬牙,决定将库存下来的,已经堆积如山的火药调一批出来,制作成炸药包,给各军将士秘密送过去,当然,也派出了参与火药研究的技术人员,指导各军使用。
刘易决定,加快统一大汉的进程,一些险要的雄关,那些一时难以攻克的坚城,便让人用炸药包给轰炸开城门。
与曹操的战争打到了现在,刘易觉得已经不用太过拘泥于一些什么的想法了。加快统一大汉,推动大汉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如此,作出了使用火药包的决定之后,刘易便真正的放松了下来,交待朝廷继续加紧制定统一大汉之后的种种改革制度之后,刘易便在家中陪妻儿,等着各军杀到许都的消息。
等到真正迫使曹操的大军全都收缩在许昌四周之后,就是刘易前去与曹操最后一战的时候。
刘易总算是真正的将洛阳四大美夫人全都收归帐内了。玉夫人的身体,也完全恢复,精气神也相当的不错。放下了玉家家主的重担之后,她的整个人都显得轻松。
丧夫多年的她,显得饥渴,与刘易一起之后,更加的欲罢不能,终日与刘易乐此不疲。
邹玉、苏夫人、杜夫人,她们三女,在洛阳都有着自己的事业,却有点看不得玉夫人现在的轻松,可能她们也有着一种维持她们京城四大美夫人的名号吧。如果玉夫人就此不再理会商业上的事,那么她还能被列入四大夫人当中来么?所以,她们都趁刘易暂时空闲在家,齐都拉着刘易一起,跟她们到洛阳城中,寻一个适合让玉夫人再次创业的地方。
嗯,以前玉夫人所经营的产业,是玉家的,已经与玉夫人没有关系,现在,如果她要再经商,所有的,都是她自己的,或者说是刘易的,所以,意义是不同的。其实,包括邹夫人、苏夫人、杜夫人,她们现在还经营着的产业,都与她们的娘家没有太大关系了。她们现在,其实都是等于是在为刘易在经营着一些产业。
现在的新汉朝,实在是太多太多的商机的。对于这些有商业眼光的女人来说,她们都觉得,与其让别人赚去了,还不如自己来赚,反正,赚到的财富,都是刘易的。这样,她们也可以不用整天闷在家,有自己的事业,活得更充实一些。
她们早就不再仅限于粮食方面的经营了,只要她们认为有利可图的,基本上都会插一脚。如果刘易不了解还真的不知道,实际,在不知不觉之间,她们其实已经形成了某一种垄断式的产业链了。
这个,也算是这些女人的一点小心眼吧。
她们都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她们夫君刘易的,因此,有利可图的生意,她们都堂而皇之的插上一脚。而知道她们都是刘易的女人,却也无人敢说什么。
好比,玻璃产业,这个,其实还完全是官方的产业,许多的玻璃制品,都是官方研制生产制造出来的。几女合计,便干脆向负责研制生产的负责朝官索要到了商品的出售权。这个朝官也无话可说,毕竟,所有的一切,都是根据刘易的意思弄出来的东西,可以说,一切都是刘易的。现在,刘易的女人要这些商品的出售权,他们也只能同意。
这样一来,别的商家,想要获得这方面的商品,就必须得经过她们几女了。这一转手,所获得的利润,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而她们所赚到的财富,并不归纳入国库的,而是全都归入刘府,也就是刘易所得。当然,商品出产的成本会及赋税会给朝廷国库,但也是一笔难以计数的财富了。
这个,也是刘易偶尔看到家里的收支使用的帐薄,看到那个天文一般的帐薄,刘易才知道,原来自己家已经富可敌国了。
这个,还真的让刘易有点哭笑不得,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说这几女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