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比赛结束还有15分钟,基恩和尤戈维奇双双被罚下。
弗格森坐在教练席上,脸色阴沉得可怕,他身边的教练和球员都不敢看他,生怕被献祭。
场内的曼联球员都看向教练席,等着主教练给出进一步指示。
大家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知道关键时刻得看老头说话,他一定有办法。
弗格森已经被气了个半死,比赛还剩15分钟就结束了,再忍一下不行吗?
是男人就忍住15分钟这类游戏不适合基恩,他是个快意恩仇到极致的人。
弗格森对布莱恩.基德招了招手,对方乖乖过来。
“告诉埃里克,让他撤回来踢中场。”
弗格森的语气很平静,助力教练布莱恩.基恩则不敢怠慢,他立刻转身冲向球场,把指令传给坎通纳。
弗格森的执教生涯中很少依赖过某个球员,但法国人算一个。
坎通纳似乎有话想说,但还是照做了。
法国人摸了摸衣领,确认领子竖起来后才不紧不慢地朝中场跑去。
作为曼联队的传奇人物,他是弗格森心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他也用出色的表现不断证明自己。
尤其是上赛季曼联队老得老,小得小,在积分榜被纽卡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坎通纳几乎依靠一己之力带着小兄弟们前进。
他的进球数不算多,但个个都价值千金,上赛季只要比赛陷入胶着,队友们下意识就会把球传给他,而他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尤其是足总杯决赛,就在比赛要进入加时的时候,他抓住利物浦解围不远的机会,一击必杀。
实际上看过那个进球的人都应该认同一点,那个机会实际上算不上好机会。
利物浦解围出来的足球想一块狗皮膏药一样差点贴在他身上,他用了一个极其考验平衡和柔韧的动作把球抽进球门。
坎通纳是欧塞尔青训的骄傲,是那一届青年球员的标杆,是曼联的国王,也是每一任法国队主教练都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的球员。
他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职业生涯的结束而终结,他后来还当过演员,做个导演,更是带领法国沙滩足球队夺得过世界冠军。
在队友和球迷看来,他是无所不能的,但并没有清楚他内心的疲惫。
作为一个清晰意识到自己的竞技状态开始走下坡路,却不会被招进国家队的球员,他很清楚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参加世界杯。
如果是这样,那么足球对于他来说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工作,他不想等到不符合场上条件的时候再离开赛场,但又想再拼一次。
但是他觉得自己真的累了,在整支球队中,他是唯一一个就算休息也得在场上休息的球员。
这两个赛季的比赛几乎榨干了他的体能,他觉得争取的方式是把自己换下,让那些浑身是劲的毛头小子们再冲一下。
但他依然尊重主教练的决定,并且不打折扣的执行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坎通纳觉得自己的脚步越发沉重,每一次加速都要调动全身的力气才能完成。
而29岁的德尚脚下就像是通了电,一直在匀速跑动,一刻不停。
坎通纳原地摆脱了两次,德尚依然紧紧贴在他身上,尤文图斯的后腰并不急着出脚,任由他急停急转来消耗体能。
“国王”很想单场处死“弑君者”,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转身把球传给吉格斯,威尔士人面对迪利维奥连续晃动,尤文图斯的小钢炮任他如何晃动都不出脚。
两个人在边路缠斗了将近90分钟,吉格斯体能严重下降,而和坎通纳同年的迪利维奥的气场和开场一样咄咄逼人。
就在吉格斯犹豫要不要强吃的时候,皮耶罗从前场跑了回来,眼看要和迪利维奥形成夹击之势。
吉格斯急忙朝后场带球,然后晃开空档把球传给接应上来的坎通纳。
德尚在接球的第一时间就贴了上来,把对方笼罩在他的防守区域里。
坎通纳很心累,他刚才给德尚卖了个破绽,想让对方不顾一切的上抢。
为了让德尚上钩,他在最后时刻几乎让两人机会对等。
他很有信心在这种情况赢得所有对决,那时候尤文图斯的防线一定会因为这次冒然上抢引起连锁反应。
如果换成尤戈维奇,刚才肯定要赌一把。
但是德尚并没有这么做,他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只要把坎通纳放在身前,对方很难正面过他。
坎通纳抬头观察队友,贝克汉姆正在向中路跑动,他身边始终有人,巴特也在空位迎球。
于是他把球横传给巴特,后者人球分过齐达内直接向门前推进。
他向右看了一下,贝克汉姆身边的防守球员几乎形影不离。
于是巴特带球继续突进,索尔斯克亚带走了费拉拉,他的面前只有蒙特罗。
基恩身边的小兄弟立刻横拨,在禁区内一步抬脚就打。
看到蒙特罗伸腿挡住了射门,看着德尚朝足球跑去,贝克汉姆心里大叫一声不好。
他和巴特都在前场,曼联的中场只剩吉格斯和坎通纳,而尤文图斯那边还有迪利维奥、和齐达内,算上正在带球的德尚,飞奔上前的波利尼,尤文图斯和曼联在局部几乎人数相等。
坎通纳冲了上来,德尚加速,两个人在高速跑动中纠缠在一起,巴特疯狂地朝法国人狂奔而来,贝克汉姆也沿着边路朝后场冲去。
可眼看巴特就要追上德尚了,尤文后腰突然向前直塞。
此时吉格斯被迪利维奥带走,埃尔文也在波利尼的威胁下不敢协防。
接下来就只能看加里.内维尔和两个中后卫。
加里.内维尔已经盯上了齐达内,法国中场接到直塞球先是向右带球,加里瞬间封住突破路线。
法国人如果变魔术般把足球拉回到身后,然后用脚后跟磕向左侧。
贝克汉姆看到这一幕,心跳一下子被拉升起来,法国中场的盘带实在是太流畅了!
这个变向很突然,不过加里的防守依然到位。
齐达内左脚把球拉回来,顺势要马赛回旋,加里的脚下移动很快,依旧站住了位置。
不过齐达内转到一半又转了回来,继续从左路突破。
让贝克汉姆惊叹得是,加里依然站住了位置。
几秒钟的对决也许在普通人看起来稀松平常,但是只有职业球员才能理解两个人的厉害。
贝克汉姆对齐达内了解得不多,除了本赛季的三场比赛,其他时候完全没有交集。
但仅仅通过这几场比赛,他就已经领教了对方的厉害。
称他一句盘球大师一点儿毛病没有,足球就像他身体的一部分,随着他的每一次触球而运动,一点儿停顿都没有。
而训练狂人加里在这一刻的表现回报了他的付出,他面对齐达内这样的中场已经可以和对方分庭抗礼,完全不落下风。
加里.内维尔成功地延缓了尤文图斯的反击,贝克汉姆和巴特马上就能追上来,形成合围。
齐达内现在还没有登堂入室,眼看对方就要回防到位,心里也是慌得一批。
他回身面对加里.内维尔,然后把足球朝对方裆下踢去,这基本上算是狗急跳墙。
加里.内维尔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候被钻裆,他两腿用力把下盘收紧,把足球挡了回去。
可还没等足球弹回来,齐达内用脚尖再次捅向足球,硬生生把足球从加里两腿之间捅了过去。
看到这一幕,全场立刻发出一声惊叹,谁能想到盘球大师竟然用这种没有格调的方式过人。
齐达内也急了,他很清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这种宝贵的机会绝对不会再有。
现在球队还落后一球,不管用任何方式都要想办法突破。
齐达内挂着正在转身的加里向前猛冲过去,后者咬着牙要卡住他,但是依然让他追上了足球。
1米85的法国中场的冲击力很强,加里用尽所有办法都没法挡住他。
齐达内加速,加里一下子被撞倒在地上,尤文图斯球迷在看台上如果癫狂一般为自己的球队吼叫着。
倒地的加里.内维尔一把抓住齐达内的队服,他宁愿送任意球也不愿意让对方杀入禁区。
齐达内身体不断后仰,整个人要摔倒在草坪上。
他在即将倒地的一刹那,把球捅给了皮耶罗。
年轻的意大利前锋向禁区右侧带球,约翰森补了上来。
皮耶罗立刻把足球挑入禁区,博克西奇抢在帕里斯特之前抢射一脚,舒梅切尔碰到了球,但是并没有改变足球的运行线路。
2比2,尤文图斯在3分钟内连进2球,曼联球员眼看这两球优势化为乌有。
曼联球员的情绪很低落,就在5分钟前还领先对手2球,但对手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就把他们用70分钟建立起来的优势抹平。
其中最大的转折就是皮耶罗的替补登场和基恩被罚下。
不得不承认,在曼联队,基恩没有替代者。
俱乐部为什么不引进中场?
转会市场根本也没有替代品......
与其让买个外人来磨合,不如给贝克汉姆、斯科尔斯和菲尔这样的年轻球员机会。
球队的另一个中场巴特给基恩打辅助一点问题没有,但是他明显缺乏比赛经验,根本没法扛大梁,刚才那次冒然的突进射门就是最好的例子。
比赛继续进行,弗格森用斯科尔斯换下了吉格斯,然后和坎通纳位置互换,他依旧选择信任国王。
此时曼联的4名中场球员里,除了坎通纳,其他3人都是22岁。
而尤文图斯的几名球员均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们在欧冠的作战经验远不是第一次参加欧冠淘汰赛的年轻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连丢2球的曼联进行换人调整后并没有让局面有太大改观,尤文图斯几乎把年轻的曼联队围在门前狂攻。
面对这样的局面,坐在场边的弗格森也无计可施,曼联现在面对的可不是布莱克本和纽卡斯尔联这种拿钞票堆砌出来的烂三片,他们是真正的超一流强队。
在尤文图斯成体系的进攻下,心情低落的曼联球员还是没有顶住。
第84分钟,德尚的射门打在约翰森的手臂上,挪威中卫认为对方在瞄着自己手臂踢,但是主裁判认定这是一个点球。
已经开始谢顶的齐达内一蹴而就,曼联队在先进2球的情况下被对手在15分钟内连进3球。
齐达内进球的一瞬间,弗格森懊恼地挥动着胳膊,他一脸不服的看向球场。
现在他已经无计可施,能踢成什么样完全得看场上的球员。
比赛的常规时间仅剩5分钟,距离全场比赛结束顶多只有8分钟。
坎通纳把场上的球员都召集在一起说道:“伙计们,我跑不动了,这时候把球传给我是不对的。
我们要把球传给最有威胁的球员,我们要立刻决定,决定就要坚决执行,我认为大卫可以在左路用内切执行进攻任务,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接下来我们应该放弃中场,用我们最熟悉的方式去击败他们。”
看到队友没有意见,他指了指约翰森说道:“罗尼,你顶在中锋的位置上,要么长传,要么传给大卫,伙计们,我们和他们拼了!”
国王在球队面临崩溃的时候终于站了出来,经过他的调整,曼联的阵型变成了3-4-3。
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落后的曼联队只能和对手扳命。
这时候2比3和2比4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么创造奇迹把比分扳平,要么被对手打穿。
被比到悬崖的曼联球员反而重新焕发了斗志,要在剩下的时间里咬死尤文图斯。
教练席上,布莱恩.基恩询问弗格森:“老板,您看他们这么调整行吗?”
弗格森目不转睛地盯着球场说道:“如果不是埃里克提醒,我差点忘了大卫的内切射门,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