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阿弟冯如海大半辈子都在想着重归欧阳家人的怀抱,给父亲一个交代,结果突然告诉他,他父亲根本不是欧阳轩,而是李轩。
他们兄弟汲汲营营,努力了大半生,突然发现从一开始就努力错了方向,半辈子活的就跟个笑话一样,叫他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接受。
“你撒谎!你一定是在撒谎,你在报复我,你在报复我背叛你,对不对?你说话呀!”
拉玛已经不想和这个蠢货再多说一个字了,事到如今还负隅顽抗有个屁用啊?
她扭过头直接和秋东说:
“李轩确实是皇家探子,在草原上以商人的身份行走,当时我们部落就快饿死了,谁能给我们一口粮食吃谁就是救命恩人,别说李轩看中了我,就是李轩要我们全部族女人,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答应。
他带我去南方隐姓埋名过日子,我本以为一辈子就会那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但他最终还是被皇帝的人发现了,出事的前两日他表现的很不安,将他的真实身份告知于我。
他为我们安排了另外的身份,叫我带着孩子去那里生活。可等他出事的那天我就知道他的安排也并不安全,所以我丢下孩子连夜跑回草原。
如您所见,那回我赌对了,我和两个孩子都活了下来。”
虽然很不容易,但确实他们都还活着,并没有被当时的皇帝当成李轩的同伙给一并处死。
尽管拉玛说的好似很有道理,连程振东都停止了挣扎,但秋东并不为所动,因为这里还有一个疑点。
第124章白虎城
拉玛说:“李轩救了我的族人,这一点我很感谢。但若一早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我是不会跟着他冒险的。”
程振东脑子都快转不动了,这么多年他竟然找错了杀父仇人?他和阿弟冯如海找到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指向拉玛,是当年皇帝的人刻意留下来的?
是了是了,如果他父亲真的是背叛了皇帝的探子,皇帝在清理门户的时候没有一并杀掉他们母子三人,一定是因为确定他们足够无害,且日后也不可能对他有害。
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容易,就是让他们知道是他们的母亲杀害了他们的父亲。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他和兄长早年的遭遇有没有皇帝的手笔?甚至都不用皇帝过问,他手下那些人就会把他们兄弟二人安排的明明白白。
想起这些年他和弟弟为了报仇遭受的一切,程振东就恨的想杀人。
但秋东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是深深的看了拉玛一眼:
“按照你们的年龄推算,李轩当年在羌族部落活动,其实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收集消息,而你们部落之所以会没粮,是因为当时的皇帝野心勃勃,征战天下,所以你们的粮食就成了皇帝军队的口粮。
在你看来,皇帝是主谋,李轩是帮凶,你一直都知道这一点,对吧?”
所以拉玛根本不可能对李轩的孩子有多余的母子情分,她能毫不犹豫离开,不是为了保住两个孩子,只是单纯憎恨李轩而已。
后来重新接纳程振东他们,也不过是看到了可以利用的东西。她知道两孩子对她怀有怨怼,但她足够自信,能拿捏住他们。
拉玛唯一算错的大概就是没想到程振东会把她当成杀父仇人。
对拉玛而言,一朝大意,满盘皆输。
因果循环,谁能想到当初皇帝的行为,会在几十年后差点要了太子的性命?不,准确来说,太子已经死过一回了。
说回眼下,程振东茫然的发现,一夕之间,他的杀父仇人从拉玛变成了皇帝,他犹如五雷轰顶,眼前发黑。
此前还想着能干错利落的死了也好,最起码有拉玛作陪,到了地下好歹对父亲能有个交代。
如今形势大变,反正也活不了,程振东的态度立马大转弯,哈哈大笑,状若癫狂:
“父亲,儿差点儿就为您报仇了!差点儿,就差一点点!”
说着用怨愤的眼神看向秋东:
“若不是你,若不是你,太子已经死在安庆城,整个姜国都要乱起来了,我也算为我父报了仇,你为何要来?啊?为何?”
人群哗然。
他,他们听到什么?
安庆城之乱的内奸,果真是程振东!他当时的目标竟然是太子!?
群情激奋。
得了,这下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押下去等死吧,不是最怕遭受非人折磨吗?牢里狱卒有的是折磨人的法子,非得轮番伺候才行。
谁能想到只是一场简单的捉内奸行动,竟然牵扯出几十年前的一桩往事。
秋东手里的山核桃被他咔嚓一声捏爆,语气听不出波澜:
“被父皇几十年前射出去的箭命中眉心,感受如何?”
太子苦笑,递过帕子叫秋东把手擦干净:
“一言难尽。”
他不想在这件糟心事上多劳神,眼下还有叫他更为忧虑之事:
“战报八百里加急送去京城,这两日就该有消息了,父皇对你积怨已久,我恐他不会善罢甘休。”
事实上,皇帝对秋东这个小儿子的观感,何止积怨已久四个字能表达。
先前朝廷收到战报,说二殿下救民于水火,用区区五千兵马,联合安庆城的残余力量,成功击溃羌族五万人手,顺利保住安庆城的时候,已然叫朝野震惊。
大臣们都顾不上想二殿下为何会在那个时候出现在安庆城,手里的人马又是从何而来,纷纷上折子请求陛下给二殿下封官,最好是能驻守边境,狠狠给宵小之辈震慑!
彼时皇帝就烦透了听人提起秋东,听一次发一次脾气。
他看着自己苍老赘皮的手,想起他已经拉不动重弓,上马也要人搀扶,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夜里总要用熏香才能安眠,他已经老了。
可他的儿子是那样年轻。
年轻到可以肆意的和他这个父皇作对,可以无视他的禁令偷偷带人跑去边境,还能在边境立下赫赫战功。
让他如鲠在喉,吐不出又咽不下,日日夜夜难受。
当时皇帝就想,若他的小儿子是个聪明的,就该明白他最好的归宿,便是后半辈子龟缩在安庆那鬼地方,永远也别回来了。
他们父子两,眼不见心不烦。
他对小儿子的生死并不关注,朝臣的请奏全都被无视。
但对大儿子的安危还是很在意的,大儿子险些在安庆丢了性命一事,叫他难得升起了反思:
“太子应该已经得到足够多的教
训了,让他处理完安庆的事情就回来吧。”
没了太子,朝臣把他烦的够呛。
然而皇帝没等到太子先回来,却又等来了另一封八百里加急。
小儿子带人一路深入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