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9月1日勒克莱尔飞抵拉各斯,当晚就跨过边境线进入了喀麦隆。然后这位第一次独当一面的军官,就用实力向在喀麦隆逡巡徘徊的伯克展示了什么叫“兵贵神速”——他直接找到喀麦隆边境上几个部落,以自由法国的名义聘请部落的民兵作为“向导”,随后带着这伙向导直入杜阿拉。
一行人在9月2日傍晚进入喀麦隆首府,一进城,勒克莱尔就大张旗鼓地带民兵闯入军营,直接夺下了军权——也不知道他到底使了什么手段!拿下军队之后,勒克莱尔立刻联络政府,出手逮捕了一脸懵逼地维希分子伯克,并处决了试图顽抗的死硬者,喀麦隆就这样宣布加入自由法国。
这还没完!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勒克莱尔和他的助手动用军队开始对投降派进行清洗,所有不支持自由法国运动的军官一律剥夺军衔,个别亲德的还被直接收押。9月4号的时候,勒克莱尔就向德内尔发电:喀麦隆尽归自由法国,计划照常进行。
如此行云流水一般的操作让德内尔大喜过望:他可不在乎他原本的下属是不是一夜之间就和他平起平坐。德内尔认为,无论是为了稳定喀麦隆秩序,还是为了酬劳战功,承认勒克莱尔的上校军衔都是理智之举。
于是他便给戴高乐的远征舰队拍了电报,请后者直接晋升勒克莱尔为上校。戴高乐虽然觉得有些不太合适,但还是同意了德内尔的建议,勒克莱尔就这样在一周之内从上尉变成上校。
戴高乐将军的承认让勒克莱尔欣喜若狂,他连忙拍电报向替他在戴高乐面前美言的前上司德内尔致谢。
“我们该如何回复勒克莱尔‘上校’的致谢电报?”
之前敬佩归敬佩,但是当勒克莱尔真的“扶摇直上”之后,乍得守备司令马尔尚还是难免有些嫉妒,他从少校晋升上校足足用了十一年,勒克莱尔从上尉到上校却只用了几天。
要知道马尔尚的晋升在间战时期的法军中还算快的,勒克莱尔自己从少尉到上尉都用了十三年。
“回电祝贺,并勉励他再立新功。”德内尔敏感地听出了马尔尚话中的妒意,便在回答了马尔尚的问题后宽慰他道,“不要担忧,马尔尚,时代变了,机会也多了。勒克莱尔只是抓住了这次机会抢先一步,你我日后立功受奖的机会还很多。”
马尔尚被撞破心思,一时有些尴尬,不知该如何回答。
“你今年才四十多岁吧?”
“四十四岁,戴泽南上校。”
“离退伍还有二十多年,距离将军就只剩一步之遥。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一步可能终你一生都无法越过。”德内尔看着操场上正在训练队列的乍得新兵,继续以闲聊的语气规劝身边的马尔尚,“现在呢?算上勒克莱尔,自由法国的上校总共也才三个。以后或许会有其他高级军官加入,但无论如何,现在的上校就三个。”
“没错,戴泽南上校。”
“勒克莱尔拿下了喀麦隆,这样的功绩在和平年代足以使其越次晋阶,那么拿下达喀尔呢?”
是啊,一个喀麦隆便能让勒克莱尔一跃成为最高阶的军官(将军衔属于将领),如果他跟戴泽南能拿下西非的核心达喀尔,配不上将军的军衔吗?
如此想来,马尔尚的心情立刻舒畅了不少,便告别德内尔,去给勒克莱尔拟祝贺电文了。等他走后,代替勒克莱尔充当德内尔副手的原一营长哈罗德上尉忍不住吐槽:“草拟祝贺电文还用他一个上校亲自出马?眼热的也太明显了。”
“也算意料之中。”德内尔从向戴高乐推举勒克莱尔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后者迟早会成为众矢之的。
“但是局势紧张,实在顾不得了。”
勒克莱尔的事情暂时放一边,现在德内尔还面对着一个比训练军队更紧迫的问题,那就是配合殖民地政府恢复当地经济。
以农业为支柱的乍得极不发达,地区市场十分狭小,经济高度依赖进出口。该地出口玉米、棉花以及以二者为原料的初级加工品(玉米面粉、牲畜饲料、未染色的棉布等等)获得资金,再进口煤、油、盐等当地无法生产的生活必需品,战争爆发前,乍得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然而乍得是个内陆殖民地,它的进出口有八成要经过英属尼日利亚,剩下两成则是通过西面的尼日尔和西南的达喀尔。法国战败后,英国为了对法国殖民地施压,于两个月前掐断了乍得和英属尼日利亚的贸易线,此举导致乍得经济立即濒临崩溃,迫使艾布厄总督积极向自由法国靠拢。这一靠拢又使得维希方面对乍得十分不满,于是该地与尼日尔的贸易也被人为地掐断了。
虽然从8月26号安全得到保障的乍得宣布加入自由法国后,英国就撤销了对乍得的封锁,但此时乍得的手工业者和工人已经困顿得揭不开锅,因此恢复经济就成了当务之急。
那就恢复呗,不过这跟德内尔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政府看上了德内尔带来的汽车。
乍得和英属尼日利亚之间是没有铁路的,平时进出口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马车。现在乍得急需食盐、燃料和药品,扩军还需要武器和其他装备,这些东西用马车运肯定来不及,因此乍得希望先借用第一团的汽车,等度过了这段财政捉襟见肘的日子(最长不过一个月),再将汽车还给第一团。
第一团目前是不怎么需要汽车,第一营和第二营分别再乍得东部和喀麦隆北部,暂时没有大仗可打,补给在当地解决就行。
第三营虽然已经进入尼日尔,但同样没有受到大规模的抵抗,而且短期内不太可能跟忠于维希法国的军队交火(对方还在数百公里以外,而且兵力严重不足),当地居民跟自由法国军队的关系也还不错,补给也能在当地解决。
针对当前的情况,德内尔认为,只需要三四辆卡车就能完成军队的补给任务,因此将一部分卡车借给乍得政府完全没有问题。不过有一点令德内尔非常诧异:不是说乍得的经济极度依赖进出口吗?马车居然能承担得起这个重任?
“乍得境内运输主要靠乍得湖和沙里河。”艾布厄总督向德内尔做了解释,“而乍得湖就在乍得与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的边境上,出口商品和采购物资都可以在乍得湖周边完成,运输还是以航运为主,陆地上用马车就足够了。但是现在我们物资缺口太大,必须要借助汽车到更远的地方,甚至到拉各斯采购物资。”
这种情况令德内尔严肃了起来:“我们的到来让乍得的供给压力很大吗?”
“很大。”艾布厄毫不避讳地说道,“除了食物、水和住处以外,你们其他的消耗品我们都不能供应,全都要靠进口。其中燃油的消耗又是最大的,如果所有汽车和摩托车全速运转的话,再有两个月,我们的油料储存就要见底。”
如此,恢复经济、建立补给就成了比训练军队更紧迫的问题。
德内尔不敢有丝毫怠慢。除了将大部分汽车暂借给乍得政府用作恢复经济以外,他还同喀麦隆和英属尼日利亚方面协调,希望能够扩大补给线。此外,他还发电报从戴高乐将军那里申请了一笔经费,用于向英方购买车辆,顺便从尼日利亚雇了3个车队共43辆卡车应急。
这位从伦敦来的上校对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视程度超乎艾布厄的预料,他并没有如同总督阁下设想的那样,从乍得榨出每一滴油水来供应军队。正相反的是,他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配合艾布厄的工作。
理由很简单:“如果乍得人民因我们的到来而饿肚子,他们就不可能长久地支持我们的抗战。”
德内尔在9月7日向民众做征兵演讲时也表示:“自由法国第一团的目标有两个,第一,光复法属西非的任务一定要完成!第二,乍得人民的生活水平绝不能倒退!”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他继续向戴高乐申请经费以便对乍得和喀麦隆的基础设施和民用工业进行投资,并且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帮助民众解决生活困难上,指挥战斗的事基本都被他甩给了马尔尚。
反正现在战事尚不激烈,马尔尚即使有心求战,也无法给第一团的士兵们插上翅膀,只能干看着他们一步一步在草原上推进,一个聚落一个聚落地向法属西非挺进,连开枪的机会都不多。
而且马尔尚不是眼热勒克莱尔的晋升吗?德内尔正好将解放法属西非的光荣留给他,早让他晋升准将,免得满腹怨言憋出毛病来。马尔尚也看出了德内尔做此分工的用意,对后者深为感激。
马尔尚感激德内尔的大度,艾布厄感谢德内尔的配合,勒克莱尔感恩德内尔的举荐——自由法国非洲远征军的领导力量便以德内尔为枢纽,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非洲的思想统一了,但自由法国在伦敦的高层中还有不少人不理解德内尔为何要急于往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投钱,不过戴高乐却明白德内尔的用意。
当前法属美洲殖民地和部分亚洲太平洋殖民地,以及马达加斯加、喀麦隆和乍得已经加入了自由法国,但指望这些地区靠自己的工业力量武装出一支大军纯属痴心妄想,它们能为抗战提供的就只有人力。
如果因为刮地皮而激起民众的不满,那就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民众不支持自由法国,不愿意加入自由法国军队,强征来的兵员又士气低下,那还怎么跟德国佬作战?
但倘若自由法国采取另一种做法,即付出相当大的一笔支出,让殖民地民众看到自由法国正尽最大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时他们就不难发觉,只有自由法国才真正把他们当成法国人,才会考虑他们的福祉。那么为了避免受到德国人的奴役,不愿做二等公民(黑人在第三帝国体制下甚至根本不算公民)的殖民地人民必然会更加支持自由法国的战斗。
于是仍在海上晃荡的他批示伦敦:“再拿出一百万法郎给戴泽南上校,并告诉他,这笔钱怎么花完全由他和艾布厄总督决定。”
正如德内尔相信勒克莱尔有拿下喀麦隆的实力一样,戴高乐也相信德内尔能为自由法国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
“戴泽南上校非常仁慈,最看不得别人遭罪,总是想尽办法缓解别人的痛苦。正因为如此,他到哪里都能获得一群追随者。在军队中是这样,相信在民事上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