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同年
同月
苏芒刚刚上任司隶校尉,便收到了皇帝刘保已经驾崩的消息。
皇太后梁妠临朝称制,大将军梁冀以幕府主前朝。
北军五校尉全部是梁家子弟,宫中的重要岗位也全部换成梁家亲信。
尤其是左右都侯、羽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这种,全都换成了梁家亲信。
左右都侯别看只有六百石,但是却能在关键时刻决定权力中枢的命运。
当初苏蒙要是选择站在阎太后那边,皇帝刘保的政变就失败了。
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轮回。
外戚专权时代,又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在太尉李固的建议下,这十几年来权势滔天的宦官们被赶出宫廷,只有曹腾等比较安分的宦官得以留在宫中。
辽东苏家有丰富的应对外戚政治的经验,所以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梁氏外戚。
汝南袁氏同样经验丰富,第二个站出来支持梁氏外戚。
司隶校尉苏芒,不顾士人们的议论和鄙夷,上书请求在雒阳为大将军梁冀和皇太后梁妠建造庙宇,并且提议把梁家的老家改为“梁县”,甚至还要把“洛水”改名“梁水”,把太阳改名“太梁”,把太阴(月亮)改名“小梁”。
以后中秋赏月也得改名“中秋赏梁”。
日落日出也得改名“梁落梁出”。
“大将军忧国忧民,为天下操劳,功德无量,理应以庙宇供奉。”
“大将军的恩情,大汉的百姓一辈子也还不清。”
在上书时,苏芒流着眼泪,并对旁边的掾吏解释:“没有大将军,就没有大汉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大将军带来的恩德,却不知感恩,实在是羞愧难当。”
皇太后梁妠拒绝了苏芒的提议,并且在表面上斥责苏芒,可内心却对司隶校尉苏芒很是喜欢。
宦官掌权时,苏家支持宦官。
外戚掌权时,苏家支持外戚。
皇帝亲政时,苏家支持皇帝。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要等到皇帝十五六岁时,新的政变才会开始。”
“当今天子才两岁(汉冲帝),所以按照我大汉的惯例,接下来至少十年内,都是梁氏外戚专权的时代。”
“等皇帝长大以后,我们苏家再考虑重新站队,现在皇帝还是个婴儿,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在外戚这边。”
作为老牌家族,这些只是基本技能。
豫州刺史苏渊,上报朝廷,在豫州发现祥瑞现世,这说明是有贤臣治国,所以上天降福。
纶氏县尉董君雅也在乡里田野“无意中”发现祥瑞,于是赶紧上报县令。
县令上报太守,太守又上报朝廷。
这样的祥瑞断断续续持续了半年。
然而就是在举国祥瑞的时刻,扬州九江郡一些不长眼的刁民却造反了,声势浩大,有数万人。
又是九江郡,并且造反的两个反贼首领,一个自称“黑帝”,一个自称“黄帝”。
下邳国
东城
鲁家
“见过县丞。”
看门的鲁家奴仆向新上任的东城县丞苏泽卑躬。
苏泽,字润生,男,二十岁,辽东苏氏,前护羌校尉苏苇之子。
苏苇大部分时间都在凉州打仗,很少回家,所以只有苏泽一个子嗣。
由于举孝廉需要四十岁以上才行,所以苏泽是通过举茂才进入官场的。
郡太守的举茂才不如举孝廉,并且同样要先去做郎官实习。
而州刺史的举茂才,升官速度与举孝廉差不多,不过也要先去做郎官实习。
三公九卿也可以举茂才,而且可以跳过郎官实习,直接做官,升官速度也比地方的举孝廉和举茂才更快。
苏泽是被卫尉梁淑举茂才的,所以举茂才第二个月就上任东城县丞,直接跳过了郎官阶段。
卫尉梁淑,是梁氏外戚的家族子弟,作为九卿,他举茂才辽东苏氏的苏泽进入官场。
作为回报,光禄勋苏泽,也把梁氏外戚的一个外甥举茂才进入官场。
直接举荐自己家族的人,有些太难看了,所以都是互相举荐别人家族的子弟。
此番前来拜访鲁家,是东城县令的要求。
九江郡的叛贼声势浩大,东城令担心叛贼进入他的辖区,所以想要临时招募一些乡勇守备城池。
还是老样子,朝廷是没钱的,官员也不可能自掏腰包招募乡勇,如果强行拉壮丁,又怕引起民变,所以大部分地方官招募乡勇,都只能想办法与当地的豪强士族合作。
这也是县丞苏泽拜访鲁家所求,希望鲁家出钱出粮出人,协助官府守备城池。
鲁家是东城士族,并且是富商家族,经营了许多商贸,家中也有许多良田。
东城鲁家是近几十年崛起的新士族,新上任的凉州鲁刺史就是鲁家家主。
没多久,鲁家大门打开,鲁家家主之子(鲁肃祖父)前来迎接苏泽。
“县丞光临,寒舍生辉。”
鲁家少君向苏泽行礼作揖,在前方为苏泽引路,将苏泽带去客堂。
等到入席而坐,又有婢女端来茶水,放在几案。
茶中添有几片绿茶、碎生姜、少许胡椒粉、一片人参、少许精盐、少许丁香、一滴蜂蜜。
也难怪普通人家吃不起茶了,光是这些佐料,就不是普通百姓能随便吃得起的。
大汉的权贵阶层普遍喜欢喝蜜水,所以茶叶里添加蜂蜜也正常。
大部分蜜水都是蜂蜜制作,不过交州扬州沿海的蜜水,则逐渐被蔗糖制作的蜜水代替。
这得益于苏家在交州的蔗糖作坊,制造了大量比蜂蜜更便宜的蔗糖。
中原还有专门养殖蜂蜜的富商,靠着卖蜂蜜发家致富。
双方互相吹捧几句后,进入正题。
苏泽希望鲁家能从庄园里抽调一百个壮丁,协助官府守备城池,并且希望鲁家捐出三千石米和六十万钱。
作为交换,县署可以在账簿上帮鲁家作假,把鲁家在账簿上的田亩人口隐去。
这些隐去的田亩人口,就等于是彻底消失了,以后也不用缴纳田赋和算赋了。
至于理由,也有,比如大水把田给冲毁了,或者这些田肥力不够已经荒废了,当地百姓被大水冲走淹死了,或者当地百姓拖家带口加入九江郡的叛贼了。
实际情况,只要朝廷不派人来调查,谁又能知道呢?
九江郡周围的郡县长官都趁着九江郡爆发民变的机会,纷纷给账簿作假,说是百姓拖家带口加入反贼了,所以人口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