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阵脚步声响起,李显策快步走进机枪堡。
“大人,侦查报告,租界里刚刚出来七百多联军,正在向我们这里快速赶来。”
从西摩尔联军开始炮击刘玉枳一团阵地的炮声响起,到现在已有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了,租界里的联军经过这么久才刚刚组织起兵力出援,这说明租界里的联军在西摩尔联军攻击的炮响前,并不知道西摩尔已经率部撤回。
他们显然是,仓促组织起兵力出援,目的就是要接应西摩尔联军安全快速回到租界。
滕毓藻认为,用了一个小时才组织起七百多人出援,还说明租界里的联军军兵力已经非常紧张了,现在正是租界内联军最虚弱的时候,他们只有两千多人,最多也就是接近三千,可一旦西摩尔率残部逃回租界,联军的兵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也就会得到喘息机会,只要挺过今晚,裕禄再想拿下租界,那就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滕毓藻很难想像,武卫前军两千多人,打阵地战,竟然无法迟滞不足三千人的大沽口增援的联军,让这股联军在两天之内连破数道防线,在明天上午就能进逼东局子这个链接租界的交通枢纽关键的节点,致使围攻租界的计划彻底失败。
滕毓藻之所以没和聂士成争抢阻击大沽口来援联军的任务,是他的人数实在太少,如果交给他去阻击,他甚至都没时间整编交给他的这数千绿营。
如果交给他来指挥,滕毓藻绝对有信心多挡住这股联军几天,即便给他的兵力就是武卫前军这些人,他也完全能够做到。
阵地战、战壕战、袭扰战伏击战等等,他能让这股联军好品鉴一番中华数千年的智慧。
让滕毓藻感到悲哀的是,他的新战法、战术,很难被这些老将们接受,不仅是聂士成,滕毓藻相信,马玉昆、何永盛,甚至刚刚就任北洋军务帮办的宋庆也是一样,都不知“与时俱进”这句至理名言。
许多人认为“与时俱进”这句名言,是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第一次提出的,是针对清末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提出与时俱进这句话的,殊不知,这只是蔡先生把散见于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说法概括综合起来的结果。
国人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其实一直就在强调与时俱进,只不过说法略有不同,只是在这些老将面前,却毫无用处。
滕毓藻在心中呐喊,“死读书会害死人,不读书,少读书同样也会害死人!”
滕毓藻深吸口气,“出来的是沙俄军队还是其它国家的军队?他们有没有火炮?有几挺马克沁重机枪?”
看着李显策,滕毓藻一连问出几个问题。
“不是沙俄军队,是缠着头巾的英国印度军队和少量奥匈帝国、以及意军混合编队的部队,他们没有携带火炮,也没有马克沁重机枪。”
按照李显策所说,这明显就是前来策应南逃的西摩尔联军,用来牵制前锋军兵力的,根本不具备强攻李显策二团阵地的实力。
租界的援军不仅只有区区七百多人,也没有携带火炮,甚至连马克沁重机枪都没有带出来一挺,这让滕毓藻内心不由又是一阵失望,他的失望不只是对租界内的联军失望,也包括西摩尔留下的攻击刘玉枳一团的那一股疑兵。
为了抵御并最终消灭这两股敌人,滕毓藻可是带领所有前锋军官兵,包括新招来还没有编入部队的新兵和随营学堂的一千来人的师生,总计一万多人,整整紧张忙碌了六个来小时,才堪堪在西沽南北建起两道相对完整坚固的防线。
可让滕毓藻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然这么不堪一击,这让积攒了一天力气,就准备给联军凶狠一击的滕毓藻十分丧气,他的这一击,无疑是打在空气上了。
“还有。”
李显策继续报告道,“侦查报告,联军不仅在南侧浮桥桥头设置了一处马克沁重机枪阵地,刚刚在浮桥北侧桥头,还点燃了几大堆篝火,应该是为了他们的部队通过浮桥方便,同时也是为了阻挡咱们的进攻,让咱们的进攻部队全部暴露在他们的马克沁重机枪火力之下。”
李显策有些牙痛地说,“这给咱们跟进的敢死队带来很大威胁,他们一上浮桥就会遭到对岸重机枪的猛烈扫射!即便能有少量人员紧贴着逃窜的联军追过河去,恐怕也无济于事啊!”
“所以,我建议,一会是否可以安排拖一门大炮过去,如果敢死队没有成功,就用大炮轰他娘的!”
虽然有困难,可李显策并没有想终止这個计划的意思,他只是想要引起滕毓藻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
“敢死队的情况怎样?”
滕毓藻并没有就李显策提到的桥头情况说什么,而是直接问起敢死队的组建情况。
一提到敢死队,李显策就露出苦笑。
“原本说好的我和刘头领各出五十人,只是下面战士们的热情很高,争抢着参加敢死队的人很多,包括新加入咱们前锋军的绿营兵都是如此,最后我挑了又挑也还是有六十七人。”
“乾字团那边也是一样,几乎都想加入敢死队,最后被刘头领骂了一顿才消停下来,不过也有七十二人,加到一起,一共一百三十九人,咱们的人都是一长一短两支枪,乾字团那边,每个都是一支长枪,一柄大刀。”
李显策说完敢死队的组建情况,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抓紧时间报告着乾字团的情况。
“大人,刘头领应该彻底被你说服了,我的人告诉我,他回去就集合队伍,只是一说起攻进租界后不得滥杀无辜,对不抵抗不攻击咱们的洋人和教徒,任何人不准枉杀一人这条命令时,那些乾字团的人当场就炸了。”
想让义和团的人突然接受他的观念,有一个思想观念的激烈冲撞过程这是必然的,这一点滕毓藻早有心理准备,只是面无表情地听着李显策报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