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野心,朝里一群朋党,还有太后做后台。
他忌惮打压尚来不及,怎么可能让他再进一步?
老八是无所谓,他讨厌归讨厌,但当年毙鹰事件一出,皇阿玛已亲口绝了他的皇位。
他如今让他任总理王大臣,是要稳定朝纲,让那些支持过八王的臣子安心办事,他不会秋后算账。
提拔老十四为什么?给自己找麻烦?
雍正随意就把前来讨情说话的严嬷嬷给打发了。
卯时正,天已大白,乾清宫前的汉白玉石阶下,一个头戴花翎的太监手持钢鞭,远处一声尖细的“鸣鞭”传来,那太监手臂用力一挥,“啪啪啪”的三声脆响,顺着清晨的风传的老远。
原还站在殿中央、广场上的众臣子们还在交头接耳的小声说着话,鞭声一过,立即静了下来。
站到自己的位置上,整理了一下衣冠,微微低着头,以示臣服。
不久,苏培盛的声音响了起来。
“皇上——驾到!”
雍正从殿内的侧门进入,迈上阶梯,高坐在上首的龙椅上。
他穿着繁重的龙袍,看着很威严,但动作姿态什么的却肉眼可见的闲适,和跪伏在地上的朝臣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手里慢慢捻动着念珠,也不言语,而是往下首随意一瞥,像是在检视谁来了,谁没来。
被他目光扫到的臣子,后背一凉,屏住呼吸,更加的恭敬小心。
“起吧。”
雍正抬了抬手,往后一靠,笑道:“今日叫大起,是有这么几件事,朕想和诸位爱卿商量一下……”
说是商量,其实只是把话说的好听点。
真遇到不好处理的政事,皇上都是将有关臣子叫去南书房,或者在平日早朝商议的。
一般大起,都是直接宣布结果。
这些,一众朝臣心里也都清楚,眼观鼻鼻观心,等着他继续往下说。
雍正带着几分亲和力道:“倒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说起来,都是朕的家务事,不过朕身为一国之君,家事也是国事,所以还是要跟大家说一说,听听爱卿们的意见……
雍正顿了顿,看了一眼下首最前列的怡亲王允祥,缓缓道:“诸位应该都知道,朕自登基以来,每日政务繁忙,后宫诸事,朕没太多精力去管去问,原来都是太后和皇后商量着办,可最近太后病着,皇后又年轻,很多事情就都集聚在朕这里……”
说到这里,他还举了几个例子。
“譬如说,过阵子的七夕要怎么过,内务府新到的南洋东珠要怎么分,这些琐碎小事,搅得朕头疼的很呐……”
允祥出列,拱手道:“皇上,太后病重,宫里还有愨惠皇贵太妃,先帝在时,常命她协理后宫,对于六宫事务,愨惠皇贵太妃已是轻车熟路,可为您分忧。”
“嗯,”雍正点点头,道:“朕也是这个意思,前阵子,朕已经跟皇后说了,有什么事,让她去问老太妃,但也不能白让老太妃操心,”
“之前朕说要加封老太妃为皇考皇贵太妃,但因为先帝的丧事,一直没为她办加封礼,这次就让钦天监则一吉日,办了吧,众卿以为如何?”
这没什么,已经定好的事,过一个明路罢了。
应该的事,没什么说的。
众臣一致应道:“皇上圣明。”
唯一神色有变化的,就是隆科多,他眉眼间俱是喜色。
前朝后宫,可是分不开的。
愨惠皇太贵妃出身他们佟佳氏族,皇上抬举她,那也是皇上对他们佟佳氏族的看重。
尤其是,前不久,皇上才为他父亲佟国维封了太傅,赐了谥号,现在又想起了她姐姐……
以后,他在朝里,真是可以横着走了。
“既然众卿没意见,那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不过,也不必急着去宣旨……”
雍正道:“朕想,既然晋封了活人,死的人也不能忘了,正如先帝常说的,生者已矣,逝者安息。”
“十三王爷的生母敏太妃章佳氏,先帝曾经亲口夸赞过她,说她,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朕记得,朕幼年在阿哥所读书时,因长身体的缘故,常感腹中饥饿,敏太妃知道后,总让人将她亲手做的糕点送来……”
“朕想,借着这次封老太妃的机会,将她的位份也提一提,就追晋为敬敏皇贵太妃吧,众卿觉得如何?”
他此话一出,怡亲王吃了一惊,雍正做这个决定之前,并没有提前跟他透露口风。
但说实在的,这些年他在宫里,就因为他生母章佳氏位份不显,瞧不起他的、怠慢他的宫人比比皆是。
包括先帝,他的生母不受宠,他也不得先帝喜爱。
允祥很快就明白过来,他家皇兄,这是一直惦记着他呢。
想为他出口气。
连封号都提前想好了,为了今天这道旨,也不知筹划了多久。
大约让人把老太妃加封礼压下来,就是为了他。
允祥垂下眸子,隐去眼底的湿意。
给生身母亲追封,允祥自然愿意,不过,朝堂有避亲之说,他不好直接站出来。
而追晋敏太妃为皇贵太妃,和给愨惠皇贵太妃补上加封礼不同。
补加封礼,是应该的,是正常的。
没有人会有意见。
但去世的敏太妃章佳氏,出身不怎么样,位份又低,直到去世的时候,康熙才封她为妃的。
大清的规矩,后宫妃嫔的位份要往上提,那得一级一级的往上升,就是去世的妃嫔也一样。
妃上面,是贵妃;贵妃之上,是皇贵妃。
同样的,太妃之上,是贵太妃;贵太妃之上,才是皇贵太妃。
现在,去世的章佳氏位份是太妃,就算要封,也该追封为贵太妃,一下连跳两级,升到和愨惠皇太贵妃一样,还给多加了一个“敬”字,算怎么回事?
敬,是可敬、尊敬的意思,用在谥号上,一般都是给皇太后、皇后的。
皇上这是要将章佳氏当母亲一样尊敬?
没这个先例。
表示同意呢,要冒着被弹劾的风险。
但表示反对呢,仔细琢磨琢磨,皇上只是为死人破个例,事情又不算很大。
何必为了一桩小事,既得罪皇上,又得罪十三王爷。
所以,雍正提到这件事时,在场的文武百官都不言语了。
不言语也没事,沉默就是同意,皇上可以自行拍板定夺。
可偏偏在一众衡量利弊的朝臣之中,站出来一个“刺儿头。”
这个“刺儿头”不是别人,就是九贝子允搪。
其他人不过是觉得这件事不符合规矩,但允搪那是听到雍正开口,气的差点没背过气去。
他的母亲宜太妃前脚才被雍正判了个终身幽禁,雍正后脚就要追晋老十三的母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