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光和七年(公元一八四年),二月二十一。
巳时许。
陈烈远远看见出城迎接的阎勃、王瑾、邓甲等人,于是催马迎上。
他们本该昨日就到的,奈何一路却是不怎么好走,走的还是官道。
途中毁坏不少运载粮秣的大车,耽搁了些时间。
可见官府已不怎么将精力放在此等民生计上了!
“要想富,先修路。”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至理名言。
“阎公用兵,当真是侵略如火啊!”陈烈下得马来,与众人见礼后,继续道:“营址可选好了!”
“幸不辱虎帅之命!”阎勃面色刚毅,声音铮铮,随后又指着介亭东侧道:“虎帅请看,营址已选好。”
“甚好!”
于是,陈烈令前后左右及辅兵营直接去选好的营地筑营。
营地只是大致的范围确定好了,还没有具体开筑。
新得介亭,阎勃先陈兵稳住城中局势。
陈烈则带亲卫营入城。
入城途中,陈烈突然见阎勃身侧的邓甲额头左边一片淤青。
“邓大兄,你头上咋了?”
陈烈不问还好,一问,这从士卒一路凭战功而升至亚将,平日又豪迈的汉子,如小娘子一般扭扭捏捏起来,说话都变得吞吞吐吐。
“回虎帅,不、不小心……磕到的。”
一旁的阎勃见其囧状,也是哈哈大笑。
于是说起了缘故。
原来阎勃率中部士卒到介亭城外,通过林间遇见的那贼盗,了解到了城内的一些情况。
介亭城内还是有一兵营,平日有百县卒。
于是次日一早,通过那贼盗带路,阎勃遣中营甲屯屯将邓甲亲率二十精锐,直接从一处城垣翻进了城,然后打开了城门。
然后阎勃带中营士卒先是控制了城中兵营,留一屯士卒看守。
而后控制了四门,最后攻破县寺。县中大小诸吏除了休沐不在的,其余皆成乞活军俘虏。
这次攻下介亭,几无伤亡。反而邓甲自己在收兵的时候踩到一坨柔软稀物上滑倒,把头给磕伤了。
这可把这汉子肺都快气炸了!
陈烈又看了看邓甲,表示心疼三秒。
恐怕过不了多长时日,军中便会多一位“狗屎将”罢……
“这么说来,那贼盗还为我军了立功?”陈烈赶紧转移了话头。
“不错。”阎勃颔首,又说道:“那人想投效我军。”
“收着便是!”
而后,陈烈又巡视了一圈城防和城内兵营。
嗯,需要好生修缮一番,还得加固、加高,角楼、壕沟也不能少。
这城虽小,但位置不错,离少海也近,可长期屯驻。
像这样的城,能被他们接连轻易攻破,不光是乞活军采取突袭的原因。
更重要的还是防备力量太弱。他们这就不得问候问候他们的开国之君,那位“位面之子”——世祖光武帝了。
说白了,这就是罢都试制度,裁撤地方武装的后遗症。地方承平日久,武备松弛。
就拿介亭那一百县卒来说,那都是些甚么?
体质羸弱不堪不说,连黄牙掉得都只剩几颗苍头白须都不下十个,更过分的还有一个八岁的童子。
这……?
饶是阎勃之前在县卒中待过,都觉得不可思议。
更是震惊了陈烈的三观!
他在想,这等卒子,他能打一百个!递一根长矛给他,他都不敢刺?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即便是这样,一百县卒还有五十个空响。反正名册上有一百人就成。
陈烈摇了摇头,这不正好自己得了便宜么?
“走,我们去见见那位县长……”
……
在汉朝,县与县也有大小之分。
以人口而论。
万户以上的为大县,其县最高长官曰“县令”,万户以下为小县,则要称“县长”了,以示尊卑。
而两者间的俸禄也然不同。
大县县令的俸禄范围在六百石到一千石之间;而在小县县长的俸禄范围则在三百石到五百石之间。
介亭便是小县。
而不其那样民盈户稠的县则定然为大县了。
今日,是二月最后一日,都近午时了,天还是灰蒙蒙的。
童恢立于北门城头,眼神中流出无限的怜悯之情。
“哎……”
他干瘦的五指拍在女墙上,有些无奈,也有些迷茫。
迷茫的是:
我烈烈大汉帝国,幅辽万里,民有数千万,何以至此?
归根结底还是天子被那些阉宦小人蒙蔽了啊!
不然何以让百姓流离,挥泪以别乡土,而至碌碌无所居,终日无所衣,无所食,悲哉!哀哉!
想他童恢,年少为州郡吏,幸得司徒杨公看中,被征入公府。
去岁添为不其令。
到县,他自认为兢兢业业,不曾懈怠。
但这世势,却一日不如一日,人心浮,崩坏趋势日显啊!
看着那如牛群迁徙的流民,心中真真不忍。
无奈的是凭他一人之力,而不能救天下苍生。
但还是开口问向身侧的文士:“伯正,城南外还能安置罢?”
“明廷,如今我县涌入大量流民,至目前,不下万数,库中粮所剩不多,实在是接纳不下了啊!”
这是一个中年文人,现为不其功曹,姓王,名直。“伯正”是他的字。
他是不其大姓王氏人,仲通公七代嫡孙。
“仲通公”乃是本朝能臣,名讳景。
永平十二年(公元六十九年),黄河泛滥,天子及三公,议修黄河,乃引见景,任河堤谒者。
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
后迁徐州刺史、庐江太守,不其王氏由此兴。
“都是我大汉子民,安忍弃之不顾?”童恢还是坚持,他实在不忍,叹了一口气,接着道:“伯正,再设粥棚,尽力施为罢!”
“明廷仁义。”王直叹了一口气,还是应道:“仆尽力而为!”
童恢远眺,山河依旧壮丽……
一群衣衫褴褛、面露饥色的流人,狼狈地拖着沉重的脚步渡过墨水。
他们来自各地,有豫州的、兖州的、冀州的,但大多是青州籍的,他们听说此地有一县令童公,为人仁义,愿收纳流离,于是纷纷投奔不其……
这群人中有两人,一个青壮,一个年少。
与旁人目光呆滞不同,这二人眼神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