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奇维侃侃而谈,似有炫耀自己成绩之嫌时,于式枚坐不住了。
他认为对方推崇西方科学之道,快要入魔了。
奇技淫巧而已,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我华夏煌煌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岂是西方撮尔小国可比。
和圣贤之道比起来,科学之道乃是小道。
于式枚不再试探,他准备和李奇维论道一番。
“奇维,你认为华夏的圣贤之道,与西方的科学之道,孰优孰劣?”
【敢问学台,何为圣贤之道?】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圣贤之道,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何为三立?】
“至圣先师,开创儒学,定尊卑,划等级,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谓立德。”
“其在鲁国官至代理相事,推行礼制,使鲁国国强民富,可谓立功。”
“编《春秋》、注《易经》,修《礼》《乐》,七十二贤者共撰其言成《论语》,可谓立言。”
【道之优何解?道之劣何解?】
“使君明国强之道为优。”
“天子统御百姓,天子圣明,则百姓安居乐业;反之,则百姓苦不堪言。”
“故凡能教化天子之道,皆为优之道。”
“圣贤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振聋发聩,乃煌煌大道,实乃我华夏之璀璨文化。”
“西方科学之道,囿于格物,即使能驱使钢铁水力,也不过假借自然。”
“在人心一道,毫无建树。”
“造枪炮易,管枪炮难。”
“纵有狂放之暴力,然若无有效之约束,岂不后患无穷。”
“此乃西洋蛮夷动辄战争,行强盗行径之根本原因。”
“因此,科学之道乃小道,劣道;圣贤之道乃大道,优道。”
李奇维乐了,心想果然不愧是一省之学政,讲起道理来很有一套。
【奇维是粗人,不比学台通晓古今,博闻强识。】
【我认为,天下只有两种道。】
【一种是讲道理的道,一种是不讲道理的道。】
【孔孟之言也好,科学格物也罢,无非就是对世界万物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前者注重精神世界,后者注重物质世界,精神和物质是世界的两种本源存在。】
【两者本不应该对比,并无高下之分。】
【若论精神世界之道,西方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皆有醒世名言。】
【其地位,等同于我华夏孔子。】
【但二者之间还有区别,那就是逻辑。】
【西方先贤之语,可琢磨,可批判,可反对。】
【真理越辩越明。】
【科学之道更是如此,凡西方之科学家,皆以推翻前人为荣耀。】
【便如牛顿,也有错误之处。】
【我认为,这是一种讲道理的道。】
【允许双方各执一词,通过逻辑和现实,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一定会达成共识。】
【而我华夏圣贤之道,讲求言微意重,让人自己去揣摩,去分析。】
【但却不许偏离经典、曲解原意。】
【圣人之言不容反驳,否则就是欺师灭祖,为天下文人所不耻。】
【同为圣人,为何西方圣人说的话可以犯错,而我华夏圣人就一定正确,不容置喙。】
【所以我认为圣贤之道,是一种不讲道理的道。】
【讨论这种道,无非就是钻研字奇语怪,强行缝合而已。】
【对于道理的本质,却从不思考。】
【君君臣臣;那为何要有君呢?】
【英吉利两次工业革命,限制君权,虚化君威,竟成日不落帝国,威压海内。】
【美利坚地大物博,经济飞速发展,更是不见有君。】
【可见圣人的言论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于式枚已经被李奇维的惊世之言,吓得呆住了。
他认为李奇维简直是无君无父,和那些叫嚣着革命的狂悖之徒别无二致。
这些言论,如果公开谈论发表,就算对方是英国爵士,恐怕也吃不了兜着走。
“奇维慎言啊!”
“幸好你是对我说的。”
“我与你父皆效力中堂大人,虽不曾见面,但终究颇有渊源。”
“若是此话被别有用心之人听去,后果不堪设想。”
李奇维随即说道:“谢学台厚爱,晚辈只是有话直说而已。”
“学台的圣贤之道与科学之道之问,也是当今华夏无数能人志士纠结所在。”
“我本人对于孔孟之道,并无轻视厌恶之意。”
“毕竟,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点,已经很接近英国的情况了。”
“可见,我华夏文化确有可取之处。”
“只是真理蒙尘,帝王为巩固权威,愚弄百姓,致使圣贤之道全然变味,我深感可惜。”
“所以,奇维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为百姓祛除愚昧,开眼世界。”
“但是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若是上来就否定圣贤,别说改革了,恐怕我的命也不保了。”
“科学之道,格物致知,不涉及权力大义,为清朝统治者所轻视。”
“但是它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十分深刻。”
“学习科学之道后,自然就会讲逻辑,重事实,而非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之流。”
“圣贤之道和科学之道,争来争去,也不过图一时口舌之快。”
“对于华夏之崛起,无半点作用。”
“现在的华夏,需要的不是圣人,而是长枪大炮,钢铁巨舰。”
“连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又何谈精神世界的建设呢?”
当李奇维表露他的真心后,于式枚已经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他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对方在乎的根本就不是输赢,而是整个天下苍生。
可笑自己还故意卖弄文采,想要诡辩赢得对方。
真真让人汗颜,无地自容。
他于式枚并非迂腐之辈,李奇维的观点犀利严密,直指核心,自己确实被他说服了。
道无高下之分,本就是人们用来讨论的东西,只不过被人为神话了而已。
此刻,于式枚再也不敢轻视李奇维,而是把对方当成平等之辈,甚至产生敬佩之情。
毕竟,以对方的条件,完全没有必要以身试险,参与到清朝的新政中来,搞不好就是惹火上身。
凭借他在西方的地位,可以活得逍遥自在,甚至成为一代宗师。
“奇维,今日之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你虽然不赞同圣贤之语,但却不贬低,认为其一无是处。”
“而是留其精华,改其缺陷。”
“用西方之道滋养我华夏之道,乃广阔无限之胸怀也。”
“而且你志向高远,心系国家苍生,实属难得。”
“将来有朝一日,未必不能实现三立之不朽,为后人传颂。”
李奇维笑道:“学台过誉了,我只是想做一点实事罢了。”
“纵然懂得再多的圣人之言,若是不能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我学习的物理,能实实在在提高我们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
“让华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会落的太远。”
于式枚重重地点点头,大为赞赏,说道:“那你现在可有计划?”
“陛下让你当管学副大臣,不少人颇有微词,你得拿出真本领才是。”
李奇维说道:“我已经拟好一份纲要,正要拜托学台,替我转告清廷。”
说罢,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改革规划。
于式枚心中对于李奇维更看重三分,觉得自己这个大腿稳了。
不仅口才惊人,而且行动迅速,这才多久,就已经拿出方案了。
光绪给李奇维封官,自然也是需要考察的,不然怎么能服众。
李奇维的这份教育改革纲要就是证明。
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一切都要看他的能力。
李奇维也深知这点,所以他早在回国前就开始在心中谋划了。
今天,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