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维返回国王学院后,玻尔第一时间找到了他。
一个多月没怎么见,玻尔不再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贵公子,反而变成胡子拉碴的大叔了。
但是他那一双睿智的眼睛精光四射,里面蕴含了无穷的火焰。
玻尔兴奋地说道:“导师,我的论文初稿已经完成了,请您帮我看看有什么需要改的。”
李奇维看着玻尔不修边幅的样子,忽然感觉有点好笑。
学物理果然影响颜值。
普朗克教授如此,玻尔也没能逃过。
还好他李大少天资纵横,物理化学生物一起学,也影响不了他的英俊潇洒。
拿起玻尔的论文,李奇维认真地阅读。
不得不说,玻尔这一次确实是厚积薄发。
而且加上他平时的严格教导,这篇论文写的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可以被当做范文学习。
李奇维非常满意。
“玻尔,论文写的非常好,可以一字不改地发表。”
“恭喜你!”
哗!
玻尔的眼睛瞬间红了,而且隐约有泪光闪烁。
他这段时间承受的压力终于得到了释放。
回想起九年前的那场讲座,玻尔只觉得恍如隔世。
玻尔:你知道这九年我是怎么过来的吗!
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面对大名鼎鼎的物理学第一天才,毫无敬畏。
甚至在对方的鼓励下,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发起挑战。
当时的所有人都把这件事当成谈资而已。
没有人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能够战胜布鲁斯·李。
就连玻尔自己的父亲也不相信,实在是两者差距太大。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神奇。
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玻尔终于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凌云壮志。
自己的这篇论文,改进了导师的行星模型,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推翻了。
但是玻尔深刻地知道,这一切与布鲁斯教授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没有布鲁斯教授,他不会踏上物理学之路。
没有布鲁斯教授,他也不会有机会研究行星模型。
没有布鲁斯教授,他更不能参加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结识那么多超级大佬。
没有布鲁斯教授,也就没有他今天的论文。
总之,没有布鲁斯教授,他就只是一个高大帅气、多金聪明的富二代而已。
只能左拥右抱,沉迷温柔之乡,享受世间繁华,普普通通度过一生而已。
他永远成为不了物理学家。
这一刻,玻尔对李奇维的尊敬和感谢,达到了神圣膜拜的高度。
“布鲁斯教授,谢谢您。”
“您是我永远的导师,不仅是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
听到玻尔如此真诚地崇拜,李奇维心里顿时乐开了花。
其实严格算起来,玻尔才算是他真正的弟子。
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钱五师、钱湖州、邓怀宁、于隐等人,李奇维在他们的身上强加了太多东西。
他们本该逍遥一生,但却与华夏的命运产生了羁绊。
他们的学术并非是纯粹的学术,而是牵扯着国家与俗世的利益。
而玻尔不同。
李奇维对于玻尔的教导,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在里面。
这一点,连克里斯、格里高利也比不上。
只有在玻尔身上,李奇维才体会到知识传承的神圣之感。
国家与个人,现实与理想,华夏与世界。
李奇维身上背负的太多,几乎掩盖了他骨子里对学术的热爱。
没有这种热爱,他前世也读不到博士。
李奇维反而想感谢玻尔。
没有玻尔,他觉得自己只是上天派来拯救华夏的机器人而已。
机械地完成各种任务,学术只是他的工具,研究只是他的手段。
而玻尔的存在,让李奇维感受到纯粹学术的温度。
那种追求宇宙真理的浩瀚意境,远远超过了家国情怀。
李奇维纵然有着后世的知识,但后世也有无数的乌云没有解决。
这一世,他注定可以无拘无束地,和历史上那些天才一起,参与到伟大的物理盛世之中。
而这盛世,将是他亲手开启的。
这一刻,玻尔忽然感觉眼前的布鲁斯教授,发生了极为特殊的变化。
如果说之前的布鲁斯教授,是高高在上的神灵,物理学的一切都引不起他丝毫的情绪波动。
那么现在的他,就好像多了一丝人味,让人觉得触手可及,是个真实的存在。
甚至玻尔还从李奇维的眼神中,感受到热血和激荡。
那是布鲁斯教授会出现的情绪吗?
以对方的地位,即便是自己这篇论文,也不应该引起如此反应吧。
忽然玻尔菊花一紧,他想到了一种可能,“不会吧,别吓我。”
都说英国佬好这一口,布鲁斯教授不会是待久了被传染了吧。
李奇维从遐想中平静下来,就看到了玻尔那奇怪的眼神。
他顿时明白过来,哭笑不得,照着玻尔的头就是一巴掌。
“快滚蛋,赶紧把论文发表。”
“是时候让物理学界感受我们国王学派的恐怖实力了。”
玻尔神色激动,豪情万丈,师徒二人同时哈哈大笑。
1911年3月1日,《自然》杂志在封面发表了玻尔的论文:《论原子的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行星模型的缺陷。
玻尔在论文中表示,按照行星模型的理论,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这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因为电子的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所以其加速度也在不断变化。
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组计算,电子带电,所以加速运动会导致电场发生变化。
而变化的电场又会激发出变化的磁场。
变化的磁场又反过来激发出变化的电场。
电场和磁场不断交替,电子的能量就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最终,因为能量损失,电子失去稳定性,轨道半径不断缩小,坠入原子核中。
且上述过程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
按照布鲁斯的行星模型,原子是不稳定的,无法存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第二部分,玻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对行星模型进行改造。
他首先提出了电子的【稳定态轨道】概念。
认为行星模型中电子的轨道不是任意连续的,而是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做圆周运动。
即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为此,他引用了凯斯教授关于电子角动量的论文。
电子角动量的量子化,证明了轨道量子化的合理性。
接着,玻尔提出【轨道量子数】的概念,他用字母【n】来表示。
即如果一个原子中的电子只有一个稳定态轨道,则它的轨道量子数就是1,也就是n=1。
n只能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每个轨道上,电子都有自己特定数值的轨道能量。
玻尔把电子的轨道能量数值称为【能级】,用【En】表示,其中n代表是第几轨道。
即能级是轨道具有的能量大小的概念,而不是指轨道本身这个概念。
此外,n=1时,电子具有最低的能级,这种【状态】称为电子的【基态】。
而电子处在其他能级则称为电子的【激发态】。
n的数值越大,电子的能级越高。
不同原子中的电子,其基态和激发态的能级各不相同。
论文以【氢原子】为例,计算了电子各能级的大小,以及相应的轨道半径。
其中基态的能级为【-13.6电子伏特】,也记为【-】。
(【eV】是能量单位,e表示电子,V是电压。)
(这个单位表示一个电子在通过1V的电势差后,所获得的动能。)
(这个能量单位相比焦耳,非常非常小,专门用来表示原子层面的能量。)
(注意eV前面有个【-】负号,所以数字越大,能量数值越小,最外层电子的能量是0。)
(电子的能级为负,是因为电子本身的动能,小于电子与原子核组成系统的电势能的绝对值。)
(而电势能是负值,所以电子的总能量等于动能加电势能,是负值。)
接着,玻尔通过理论计算,证明了其他能级的大小,等于基态能级除以轨道量子数的平方,即E/n。
比如n=2时,能级为(-/4=-)。
然后,玻尔还计算了电子在基态时,其轨道半径的大小。
而其他能级的轨道半径,等于基态的轨道半径乘以n。
比如如果基态的轨道半径是2,则n=2时的轨道半径是2×4=8。
至此,玻尔在论文中建立了量子化的原子模型,其核心就是量子化的电子轨道。
(注意,此时玻尔在论文中没有提出【电子跃迁】的概念。)
论文一经发表,瞬间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超级地震。
轰!
所有物理学领域的人,都被玻尔的这篇论文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这一刻,全世界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在反复阅读玻尔的论文。
“哦,我的上帝啊,这篇论文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
“可怕的玻尔,电子的轨道量子化,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天才了。”
“这是量子论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玻尔,就是那个年轻时号称要推翻布鲁斯的小伙子嘛,他竟然真的做到了。”
“布鲁斯推翻了他的导师,现在他又被自己的学生推翻了,这简直可以成为物理学的传奇了。”
“哈哈哈,布鲁斯竟然也有被别人否定的一天,真是稀罕啊。”
“继汤姆逊枣糕模型,布鲁斯行星模型之后,现在又出来一个玻尔模型了。”
玻尔在论文中提出的量子化原子模型,在很短时间内,就被物理学家们简称为玻尔模型。
这体现出该理论带给所有人的震撼。
美国,芝加哥大学。
迈克尔逊、密立根、哈勃,三人在办公室内聊天。
迈克尔逊的办公桌子上,带有玻尔论文的《自然》期刊已经卷边了,显然它被翻阅了很多次。
迈克尔逊长叹一声,“哎,想不到啊,当初那个看起来愣头愣脑的小子,经过布鲁斯的调教,竟然成长到了这一步。”
“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在第一届布鲁斯会议上当记录员的情形。”
“那时,他虽然看起来很机灵,但还是个毛头小子。”
“这才多短的时间啊。”
“我都分不清到底是他本身就是天才,还是布鲁斯的教育方法太厉害。”
“他应该是首个证明布鲁斯错误之处的人吧。”
“真是后生可畏啊。”
密立根听完后止不住地点头。
他当年也是通过实验,验证光电效应的青年才俊。
但是和玻尔一比,差距就有点大了。
而且他今年已经43岁了,从年龄看已经步入下坡路。
和玻尔这种生猛的后辈相比,他除了论文看的比较多外,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布鲁斯真是太可怕了。”
“他自己是绝顶天才也就算了,没想到随便招收的博士生,也是超级天才。”
“他要是美国人那该多好啊。”
这时,两位美国物理学界的大佬齐齐看向哈勃。
哈勃突然感受到莫名的压力。
内心紧张,“上帝啊,不会想让我和玻尔去比吧。”
迈克尔逊语重心长地说道:“哈勃,你之前想说去欧洲留学,本来我是很不赞成的。”
“但现在看,你的决定是正确的。”
“你要是留在美国,反而会埋没了你的天赋。”
“哈勃,我支持你去欧洲留学。”
“你想好去哪个国家哪所大学了吗?”
哈勃没有多思考,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想去布鲁斯教授那里进修两年,然后回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
迈克尔逊闻言大喜,连说道:“好!好!好!”
“哈勃,我没有看错你,你身上肩负着美国物理学的未来。”
“布鲁斯那里,我来和他说。”
“想必他不会拒绝你的。”
密立根也微笑着看向这个年轻人。
对方没有盲目地想成为布鲁斯的博士生,而是单纯去进修,可见其爱国之心。
要是换作一般人,恐怕早都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人家的门下了。
毕竟,那可是布鲁斯·李啊。
接连调教出钱五师、玻尔这样牛逼学生的牛逼老师。
现在外界都在传,能当布鲁斯的博士生,几乎等同于提前预定物理诺奖了。
哈勃也变得眼神坚定,他有着自己的骄傲。
于万千人之见证下,他得到了布鲁斯教授的亲口夸赞。
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种鞭策。
他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突破,甚至在别人的指导下也可以,但唯独不能是布鲁斯教授。
这是男人之间的微妙情愫。
樱花国,东京帝国大学。
长冈半太郎拿着手中的论文,久久不愿意放下。
他一会儿叹气,一会朝窗外望去。
办公桌对面,石原纯和另外一个年轻人,安静地站在那里。
他们俩看着长冈半太郎,这个一人之力挑起大樱帝国物理学的男人。
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压力。
良久,长冈半太郎对那个年轻人说道:“仁科君,现在你知道天才是什么样的吧。”
“而即便是这样的天才,也是在李奇维的调教下才出世的。”
“那个男人,他又变强了。”
“可笑国内现在还经常把我的土星模型当个宝。”
“而现在,欧洲那边已经开始用量子去解释原子了。”
“玻尔模型简直是天马行空之理论。”
“我们落后的实在太多了。”长冈半太郎感觉到有心无力和一丝疲惫。
仁科芳雄的眼中有着欲望之火在燃烧。
今年才21岁的他,被长冈半太郎偶然发掘,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物理,并亲自指导。
真实历史上,仁科芳雄被称为“樱花国现代物理之父”、“樱花国原子物理之父”。
当初美英法德等国同时研究原子弹,远在亚洲的樱花国也不甘示弱。
于是,樱花国启动了代号为“仁计划”的绝密原子弹研发计划。
“仁计划”中的仁字,就是取自仁科芳雄名字的第一个字,可见其本人在这个计划中的地位。
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樱花国的仁计划失败了,不然历史都会被改写。
仁科芳雄还曾去往哥本哈根大学留学,他的导师就是玻尔。
回国后,他曾经邀请玻尔、海森堡、狄拉克访问樱花国。
而现在,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仁科芳雄是个冷峻的人,他不喜欢嘴炮,通过口舌之利获得快感。
于是他没有回答长冈半太郎的话,而是静静地站在那,聆听老师的教导。
这时,石原纯说道:“教授,您可以邀请李奇维来樱花国演讲吗。”
“就像美国的迈克尔逊一样,邀请李奇维介绍物理学最前沿的成果。”
“他们甚至还因此发掘了哈勃这样的天才。”
“我认为樱花国也需要这样一个机会。”
“不然大多数学生都太骄傲自大了,以为本国的物理学水平是世界一流呢。”
长冈半太郎摇摇头,“不行,太远了。”
“樱花国距离欧洲实在太远了,李奇维的时间何等宝贵,他是不可能过来的。”
“本来我是想送你们俩去欧洲留学的。”
“但是我在帝国军方的朋友告诉我,最近几年不要去欧洲。”
“那里的国家矛盾越来越激烈,很有可能会发生战争。”
“我想,李奇维他也一定还会回国的。”
“所以,我们还需要慢慢等待时机。”
石原纯和仁科芳雄都感受到一丝悲哀。
他们樱花国,虽然在清国眼里无比强大。
但是和英美一比,那就弱的可怜了。
不管是国力,还是科学底蕴,全都没有可比性。
他们的身上肩负着让大樱帝国物理学强盛的责任。
这一刻,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彻底震惊了全世界。
所有物理学家都在为原子结构领域的重大突破感到高兴。
美国、樱花国这样的二流物理学国家,只有在一旁羡慕的份。
而在物理学中心的欧洲,玻尔模型将掀起新一轮的风暴。
同时他也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里的大佬们可不会轻易承认一个理论。
哪怕对方是布鲁斯的学生。
当初李奇维的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那都是经过了舌战群儒的精彩辩论,才获得承认。
各路大佬轮番上阵,接连提出刁钻的问题。
这不,狭相到现在都没有被完全承认呢,可见全新理论之艰难。
所以,玻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