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2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
根据历年的惯例,诺奖得主需要在12月10日正式颁奖之前,发表一场演讲。
此刻,钱五师站在台上,已经有了几分宗师气度。
虽然他的演讲比不上当时李奇维那样的轰动,但也赢得了满堂喝彩。
台下前排,李奇维拉着王路遥的手,忽然微微用力。
这一次,由于香岚感染上风寒,所以就留在伦敦休养。
王路遥感受着掌心的温暖,夫妻间的默契,让她明白李奇维此刻起伏的心境。
她偏过头对李奇维说道:“相公,五师他们已经能独挡一面,你肩上的担子终于轻松一点了。”
李奇维对她笑了笑,十指连心。
“看到他们,我就看到了希望。”
演讲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完美结束。
有了李奇维这尊大佛坐镇,在场的人没有为难钱五师等人。
因为大家主要都找他打招呼了,询问科学之城的相关情况。
如今科学界已经传开了,当世科学第一人,布鲁斯教授,将要在亚洲建设科学之城。
别管结果怎么样,噱头是十足的,所有科学领域的人都非常好奇。
从古至今,还从未听说过这样一座城市。
李奇维只能粗略解释一番。
12月10日,诺奖的颁奖典礼在斯德哥尔摩如期举行。(和平奖在挪威奥斯陆)
这一届的诺奖大佬们轮番上台领奖。
华丽的灯光布局,优雅舒缓的音乐,李奇维感叹,诺奖是越办越好了。
第一届的时候,还比较朴素。
而现在,充满了高贵的气氛。
从台上下来后,钱五师三人脸上充满了激动的神色。
很快,他们就站在李奇维面前,和乖宝宝一样。
这一刻,三人才明白,之前的博士生涯对他们有多么重要。
同时,他们也体会到恩师的含义。
李奇维看着三个帅气逼人的小伙,越看越开心。
他分别在三人的肩膀上拍了拍,然后笑着说道:
“获得诺奖的感觉怎么样?”
“现在是不是很兴奋?”
三人互相看了看,露出会心的微笑。
钱五师说道:“没得诺奖之前,觉得诺奖是神圣无比的。”
“获得诺奖之后,虽然感觉没变,但是多了一个不同的感悟。”
“如果别人只记得你获得诺奖,却不知道你获奖的成果是什么,说明你是失败的。”
李奇维神色一动,惊讶地看了钱五师一眼。
“年纪轻轻,竟然就有这样的觉悟,不错不错。”
“看来你们还保持着学术的本心。”
“不过五师啊,你也别太老成了,搞得你看起来比我年龄还大。”
钱湖州和邓怀宁哈哈大笑。
李奇维豪气地说道:“大胆放心地去研究吧,你们的努力和成果,值得所有的荣誉。”
三人瞬间情绪高涨,热血沸腾。
这时,泰戈尔和几个文学领域的大佬,满脸笑容地走到李奇维面前打招呼。
李奇维也看见了他,对方是这一届的文学诺奖得主。
第二届布鲁斯会议上,他与泰戈尔的问答让人印象深刻。
而泰戈尔更是认为李奇维是天生的诗人。
很快,二人相见,泰戈尔看起来非常激动,看李奇维的眼神都拉丝了。
李奇维笑着恭喜道:“祝贺你,泰戈尔,你是亚洲第一个获得文学诺奖的。”
泰戈尔笑道:“布鲁斯,你要是转行文学,我相信第二个人就是你了。”
周围几位大佬哈哈大笑。
还未等李奇维说话,泰戈尔又说道:
“上次你的那两句,我越研究越有味道,我希望以后能把它们出版在我的书里。”
“因为和我的风格非常相符。”
“当然我会标注这是你的作品,布鲁斯,你会同意我的请求吗?”
李奇维呵呵一笑。
“当然可以。”
“这是一件小事。”
泰戈尔很开心,布鲁斯教授果然和传闻中一样,洒脱不羁,游戏人间。
接着他又笑着问道:
“布鲁斯,你最近又有什么新的佳作吗?”
“你千万不能埋没了你的天赋啊!”
李奇维一顿,他还真想到了一句,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背景。
于是,他笑着说道:
“最近确实偶有所得,不过也只有一句。”
泰戈尔闻言大喜,连忙追问。
“真的吗,布鲁斯,快让我们见识见识。”
李奇维想了几秒钟,说道: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话音刚落。
轰!
震撼人心!
周围几个大佬都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力量。
钱五师和王路遥等人,也仔细品味着这句诗。
但是,此刻最震撼的无疑是泰戈尔。
他的脑海中仿佛有惊雷在炸响。
这一刻,泰戈尔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肌肉都在颤抖。
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共鸣。
黑夜,黑色眼睛,寻找光明。
这说的不就是他本人吗?
他的祖国现在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黑夜。
而他心怀祖国,为它不懈奋斗,这就是黑色的眼睛。
他通过文学,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印度的声音,这就是寻找光明。
泰戈尔感觉自己快要无法呼吸了。
他的内心忽然升起一股无法言明的感动。
一行泪水缓缓流下,嘴里张了半天没有发出任何音节。
他的脸上出现了朝圣般的动容和潮红。
这一幕直接把李奇维看懵逼了。
内心不知所措:泰老哥,你别吓我,反应这么强烈吗?
李奇维当然知道这句短诗的含义,但是他没想到泰戈尔瞬间就共情了。
他不得不感叹,诗人确实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一句好诗可以击中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过了足足一分钟,泰戈尔才逐渐缓过来。
他轻轻擦拭眼角,轻声说道:
“抱歉,布鲁斯,我刚刚有点失态了。”
“实在是因为你写的诗太好了。”
泰戈尔联想到李奇维的背景,说道:
“之前我们圈子里有些人还质疑你的作品,认为你是在什么角落里看到的。”
“然后稍加修改后当作自己的作品。”
“但是现在,如果谁再这样说,我会和他直接断交。”
“刚刚的这一句,我相信,整个世界除了布鲁斯你本人,谁也写不出来。”
“此刻华夏的命运,和印度极为相似。”
“而布鲁斯你就是那只黑色的眼睛,科学就是你寻找到的光明。”
“如此伟大又真挚的感情,却糅杂在这短短的一句之中。”
“让我有无尽的感动。”
李奇维呆呆地看着泰戈尔分析这句诗。
他自己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
但是老泰的解释,直接让这句诗升华了,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于是,他重重地与对方握手,坚定地说道:“知我者,泰戈尔也。”
“没错,我就是在这种思考下,才写出的这句。”
“泰戈尔你的眼睛是文学,而我的眼睛是科学。”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周围一群吃瓜大佬除了震惊,啥话也没接上。
接着,双方互相约定。
泰戈尔表示自己会鼓励国内的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之城,为亚洲科学事业出一份力。
李奇维则邀请泰戈尔有机会去华夏访问,那里正在开展文化领域的革新,需要他这样的大师指导。
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时,忽然其中一位大佬抓住机会,连忙问道:
“布鲁斯,听说你一直在写小说,什么时候能够发表啊?”
“我们还从来没有看过科学家写的小说呢,正好可以学习学习。”
泰戈尔也笑着说道:“我敢保证,布鲁斯的小说肯定会别具一格。”
“布鲁斯,小说名字想好了吗?”
在场的都是文学领域的大佬,他们认为以李奇维的天才,想出一两句独立的诗句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写的小说,还能达到刚刚黑色眼睛的水平,那几乎就不可能了。
小说和诗歌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故事性、技巧性、个人风格等等。
所以,大佬们其实期待的是新奇感。
当世科学第一人写的小说,单单这个噱头就已经能勾起无数人的好奇心。
哪怕写的稍微差点,在场文学大佬们也能理解,甚至还会给出善意的评价。
李奇维面对众人的疑问,轻轻一笑,索性也就直接宣布了。
“我写的是科幻类小说,核心主旨是关于反战的。”
“诸位也清楚,最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战争实在太多了。”
“作为一个和平爱好者,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宣传反战思想。”
“我的小说名字叫《虫子》。”
“讲的是关于外星文明和地球文明之间发生的故事。”
“预计在明年就会发表出版。”
“到时候还需要各位专家批评不足之处啊。”
李奇维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小说名字从《水滴》改成《虫子》。
因为这样一改,就更能突出他想表达的主题了。
人类引以为豪的一切,在更高文明看来,其实和虫子无异。
一群虫子天天在那喊打喊杀,不停地内斗,想想就可笑。
如此对战争的讽刺意味就很足了。
李奇维讲的很谦虚,但是听在诸位大佬眼中还是引起小小的震撼。
反战这个题材,在文学界虽然不是特别高深的领域,但是胜在大气。
大佬们认为布鲁斯选择这个方向,还是比较合适的。
而且科幻题材,与他本人的职业相符,写出来也会更加的真实。
但是大家心里都默认这大概会和《海里两万里》一样,偏重科学幻想,文学性可能会不足。
这样的小说,看的主要是新奇。
于是大佬们嘴上客气一番,不停地夸奖,心里却并不重视。
只有泰戈尔例外,他一双深邃的眼睛,紧紧盯着李奇维。
从后者的瞳孔中,他仿佛看到了小说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
泰戈尔觉得布鲁斯的小说,一定不会如此简单,必然能引起一定的轰动。
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因为《虫子》引起的轰动,比他想象的还要强烈百倍。
甚至在世界文坛都有一席之地,硬生生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文学领域。
-----------------
从瑞典返回欧洲后,已经到了1913年的年末。
李奇维开始着手准备返回的事宜。
他首先向伦敦国王学院请辞。
办公室内,副校长卡普叹气道:
“哎,布鲁斯,我是一点也不想你走啊。”
“巴克拉刚刚去了爱丁堡大学当教授,现在你又要走了。”
“学校的物理系瞬间就失去一大半的力量了。”
这个时代,科学家的跳槽非常频繁,尤其是欧洲各国之间。
所以后世经常会看到,同一个大佬会在好几所大学的历史名人目录中。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有选择才会更有动力。
巴克拉在得知李奇维要回亚洲后,他觉得待在国王学院对自己意义不大。
于是便加入了能给更好待遇的爱丁堡大学。
李奇维笑道:“卡普你放心,我和汤姆逊教授已经说好了。”
“明年我的同门,理查森教授就从普林斯顿回来了。”
“我推荐他担任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
“理查森教授在热离子领域,也有很多突破性的成果。”
“我相信他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
卡普听后大喜。
虽然他对理查森不了解,但这都不重要。
因为对方也是剑桥卡文迪许的,而且还是布鲁斯的同门。
有了这层关系在,伦敦国王学院依然能利用李奇维的影响力。
其实卡普心里也明白,像李奇维这种层次的科学家,是不可能在伦敦国王学院长久工作的。
对方的未来,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
搞定了学校的事情后,李奇维就在家处理公司的布局。
此刻,张茂东正在给他做年度汇报。
李奇维决定逐渐把公司重要业务都转移到了美国。
因为接下来四五年,欧洲是不用考虑发展了。
这时,李三走了进来,还带来一个重要消息。
刚刚英国政府派人通知。
英国首相阿斯奎斯,邀请李奇维见面,讨论科学之城的相关事宜。
时间定在新年后的1月10日。
李奇维顿时一怔,随即微微一笑。
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