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成立,让众人看到了布鲁斯教授对于天文学的热爱。
戴森更是笑着对同行们戏言:
“布鲁斯教授经常去格林尼治天文台看星星。”
“但是他连最基本的星座都分不清。”
“每次他都要我在旁边,为他详细解释。”
戴森的话让大佬们会心一笑。
原来布鲁斯教授还有这么可爱天真的一面。
总是看着对方在物理学领域大杀一通,众人早以为布鲁斯教授是无所不能的。
海耳说道:“听说布鲁斯教授不善于做物理实验。”
“现在看,他同样不擅长天文学的实验操作。”
“他是天生的理论天文学家!”
这个时代天文学并没有实验和理论的划分。
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恒星的光谱、位置、大小等等。
但是广义相对论的出现,显然超越了传统天文学的范畴。
天文学家有了新的工具,做一些理论性的分析。
而有一件事,让众人大概猜到了布鲁斯教授喜欢的研究方向。
会议各职务选举完成后,还有另外一项安排,那就是天文学家们做报告。
其中爱丁顿的报告内容,引起了李奇维的极大兴趣。
爱丁顿自从证明星光弯曲后,俨然已经是天文学界的超级新星。
但是他并没有沉溺在往日的荣光中,而是继续突破自己。
他把研究方向转到了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天文学按照研究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行星层次、恒星层次、星系层次、宇宙。
哈勃目前的研究方向,就属于星系和宇宙层次,俗称的大尺度天文学。
但是这并不代表大尺度就比小尺度重要。
作为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恒星对于人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因为要是没有太阳,连人类存在的基础都没有了。
地球沐浴在太阳的照耀下,已经上亿年了。
但是对于头顶的那个大火球,人类却几乎是一无所知。
所以对于恒星的研究,也是天文学最火热的方向。
而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未解之谜:
第一,恒星的能源到底来自何方?为什么恒星可以燃烧亿万年而不熄灭?
第二,恒星的最终结局又会是什么?它会变成尘埃消散在广袤的宇宙之中吗?
在1900年以前,这些问题是无解的。
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历史还没发展到可以解决的阶段。
但是随着广义相对论、量子论、原子结构等理论的相继出世。
恒星的秘密有了突破的可能。
显然后世大家都知道,恒星从诞生到消亡,一共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恒星的诞生,也称原始星云阶段。
宇宙中到处飘散的庞大气体和尘埃,因为引力作用而聚集在一起。
随着聚集的质量越来越大,引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星云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开始升高。
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成熟的主序星阶段(不要管主序星这个概念,理解为成熟体就行)。
星云内部庞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使得核聚变有了发生的可能。
最先发生的核聚变就是氢原子变成氦原子。
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提高了星云内部的压强,从而抵消了自身引力的坍缩效应。
当两者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时,一颗稳定的恒星就正式诞生形成了。
这就是恒星能源的来源:核聚变。
但是,恒星再大,它的质量也是有极限的。
总有一天,它体内的氢原子会被消耗完,全部变成氦。
这时候,氢聚变就不能维持下去了。
恒星的演化也来到了第三个阶段:红巨星阶段。
在这个阶段,虽然氢原子没有了,但是聚变依然在发生。
当温度达到1亿度时,氦原子核经过复杂的变化,聚变成了氧原子核,这一步叫氦燃烧。
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聚变不断发生。
从低原子序数的元素,逐渐聚变为高原子序数的元素。
直到最终的极限:铁元素。
所有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到生成铁元素后就停止了。
因为铁聚变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当两个铁原子核发生聚变时,不再是放出能量,反而是吸收能量。
这就导致核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无法继续维持。
因此,铁的形成就标志着恒星已经濒死。
在这个阶段,恒星内部因为引力而继续坍缩,但外层物质却不断膨胀,并喷射各种物质。
恒星的体积不断变大,最终形成红巨星。
此时,如果恒星原本的质量特别大(几十到几百倍太阳质量),超过了某个界限,那么就会发生超新星爆炸。
这是宇宙中最为可怕的天体现象之一。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光度,足以和整个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的光度总和相当。
一瞬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100亿年内释放的能量总和。
那是恒星在死亡前发出的不甘怒吼,极尽升华,横扫一切。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灾”,没有任何手段能够阻挡。
一位寿元无多的老恒星,携着帝超新星而来,就问你怕不怕。
最后,恒星所在只有残留的少数尘埃,在宇宙风的吹拂下,永久消散于天地间。
当然,宇宙中大部分的恒星质量都较小(几到几十倍太阳质量),并不会发生超新星爆炸。
它们会走向另外一种结局。
这就是恒星演化的第四个阶段:末期演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恒星一般会变成三种类型的天体。
分别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第四阶段的恒星虽然无法再发生核聚变,避免引力坍缩。
但是其组成原子并不是那么好压缩的。
因为原子内部有电子,而电子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很难被压缩。
这种抵抗力叫做电子简并压力。
所以,当恒星自身的引力和电子简并压力平衡时,就形成了白矮星。
但是白矮星存在质量上限。
当它的质量超过倍太阳质量时,其产生的引力就会大于电子简并压力。
这时候,原子被压碎,电子就会和质子被压在一起,形成中子。
中子之间同样存在中子简并压力,使得中子无法被轻易压缩。
当引力和中子简并压力平衡时,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子星。
中子星是人类目前发现,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天体。
一颗直径十公里的中子星,其质量就能与太阳质量相当。
每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质量可达十亿吨,简直恐怖如斯。
然而,演化还没有结束。
中子星同样存在质量上限。
当中子星质量超过2-3倍太阳质量后,其产生的引力将碾碎一切。
这时,恒星就会变成宇宙中天体的终极存在:黑洞。
至于黑洞还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演化,目前的天文学界就不知道了。
以上,就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具体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还存在很多特殊情况,但是核心是不变的。
可以看出,恒星演化与原子结构的研究进展息息相关。
当物理学家没有发现质子、中子时,也就不可能理解恒星的内部构造。
宏观与微观,最伟大的天体与最渺小的原子,通过物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真实历史上,卢瑟福提出元素蜕变假说,并于1919年发现质子,原子核的秘密初步显现。
核聚变和核裂变的思想开始萌芽。
1920年,爱丁顿首次提出恒星由核聚变提供能源,但没有给出证明。
直到1929年,物理学家才从理论上计算了氢在高温下聚变成氦的可能性。
1931年,拉曼的侄子,钱德拉塞卡,基于狭义相对论,提出了白矮星的质量上限,这个极限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
1932年,查德威克在卢瑟福的指导下,发现中子。
紧接着,1936年,奥本海默提出了中子星的质量上限,这个极限被称为“奥本海默极限”。
李奇维之前曾有过一个想法。
那就是引导别人研究核聚变,而他自己则带着华夏研究核裂变。
这是非常有可能性的,因为核聚变在天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核聚变的研究,要比核裂变提前很多。
现在,好像终于到了那个时间点了。
但是李奇维的想法也和以前有点不同了。
当爱丁顿分享他对于恒星内部结构的研究时,李奇维接连提了几个问题。
所以这让在场大佬们以为,布鲁斯教授对恒星研究感兴趣。
毕竟,从理论上分析恒星的组成和构造,完全不需要认识什么星座,甚至连望远镜都不会用也没关系。
理论物理学家就是这么吊。
爱丁顿见到李奇维对他的研究内容感兴趣后,显得非常兴奋。
这让他有一种受宠若惊,被大佬翻牌的感觉。
成立大会结束后,爱丁顿、戴森等人和李奇维结伴而归。
路途上,爱丁顿欣喜地说道:
“布鲁斯教授,我真没有想到您会对恒星研究感兴趣。”
“我还以为您会继续研究宇宙膨胀呢。”
李奇维随意一摊手,玩笑道:
“戴森台长知道的,我到现在连望远镜都没有玩熟呢。”
几人哈哈大笑。
爱丁顿哭笑不得,大佬你也太随意了。
他甚至都怀疑,布鲁斯教授所谓的研究天文学,可能就是研究物理累了,闲暇时随便搞搞。
但是爱丁顿有强烈的预感,哪怕是随便研究,布鲁斯教授也会发表震惊天文学界的成果。
毕竟,那可是布鲁斯教授啊,没有人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
他跟哈勃聊天,随手就解决了人工合成氨的催化剂问题。
参加生物学的会议,又当场提出基因突变、基因链等概念。
现在研究天文学,发表重磅成果简直是理所应当的。
这时,爱丁顿接着问道:
“教授,那您具体会研究哪个方向呢?”
“我也想做个参考,以后遇到问题可以向您请教。”
一旁的戴森也很好奇。
他对于李奇维研究天文学,绝对是双手赞同。
量子研究所距离格林尼治天文台那么近,布鲁斯教授有什么成果了,受益最大的肯定是他。
戴森甚至都在想,干脆以后把天文台的所有人,都派去布鲁斯教授那里进修。
如此一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实力,绝对能提升一大截。
至于天文和物理是不同的学科。
戴森表示:“对于布鲁斯教授而言,有什么区别吗?”
面对爱丁顿的问题,李奇维微微一笑。
“我可能会研究恒星的能源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太阳为什么能燃烧那么久?”
“它的能量到底来自哪里?”
“如果我们人类掌握了这种力量,是不是以后就不用再为能源发愁了。”
“另外,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黑洞和恒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等等。”
“就当是闲暇时的消遣了。”
“说不定我以后我还要经常请教你们呢。”
哗!
李奇维的话顿时让戴森、爱丁顿一行人肃然起敬。
他们研究天文学,或是为了自身名利,或是为了梦想,或是为了工作。
但是看看人家布鲁斯教授。
连研究天文学时,脑子里想的都是人类的命运。
这就是大佬的胸怀啊。
果然人比人气死人。
众人对于李奇维简直崇敬到无以复加。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科学家!”
不过,爱丁顿却忽然觉得胸口有点痛,好像他有什么最珍贵的东西失去了。
他喃喃自语:“看来最近不能经常熬夜了,要注重休息。”
可惜,爱丁顿没有机会和洛伦兹教授交谈,不然说不定两人能发现什么端倪。
就在李奇维高调现身天文学领域,提出世纪大辩论,引起轰动时。
另一边,他的至交好友卢瑟福,即将在原子领域,同样高调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卢瑟福和李奇维,并称为卡文迪许实验室嫡出的绝代双骄。
但是在李奇维的耀眼光芒下,很多人都忘却了卢瑟福的惊人才华。
那个阴差阳错,以物理成果获得化学诺奖的大佬,他已经沉寂太久了。
这一次,他将极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