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宇宙尺度的辩论,终于落下帷幕。
关于辩论会上的一切内容,则以光速传遍了整个世界。
随即,就在科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本来众人以为沙普利和柯蒂斯的对决,已经足够精彩了。
然而布鲁斯教授的最终出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天外有天。
继广义相对论之后,他为天文学再度贡献了一个无比重要的研究工具。
“上帝啊!布鲁斯教授实在太逆天了。”
“他刚刚才终结了化学,现在又在天文学领域震撼世人。”
“但是,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物理学家啊!”
“人与人的差距,真是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啊。”
“我是生物学家,经过数据统计,狗的平均智商在40左右,人的平均智商在100左右。”
“而对于天才,他们的智商很容易达到160以上。”
“至于布鲁斯教授,更不用提了。”
“虽然他没有测过智商,但保守估计在200以上。”
“所以,布鲁斯教授与我们的差距,确实比我们与狗的差距要大。”
“别骂了...别骂了...”
华夏。
当高鲁收到余青松发来的电报内容后,兴奋的无以言表。
“华夏天文学即将崛起!”
几乎在第一时间,华夏天文学会创办的《观象丛报》就全文刊登了这场辩论。
这份报纸是华夏目前最大的天文类报纸。
当华夏的精英分子看到,天文学在西方如此受欢迎之后,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而这就是高鲁想看到的结果。
接下来,他要建造天文学的难度就小多了。
不久,樱花国的小林正照,就带着天文考察团,访问华夏。
高鲁与小林正照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座谈。
......
很快,这场轰动世界的辩论,就被冠以“天文学世纪大辩论”的美名。
虽然辩论的结果,没有确定我们的宇宙到底有多大。
但是众人都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有了造父变星测距法,天文学家早晚能精准测量出银河系的直径。
而且,布鲁斯教授曾公开支持宇宙岛理论。
这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相信:我们的银河系并非唯一!
与此同时,很多天文学家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第一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全体会议,召开在即。
它就是物理学界的布鲁斯会议。
这是所有人崭露头角、名震天下的绝好时机。
同时,他们还在期待,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布鲁斯教授的论文什么时候发表?”
-----------------
李奇维在辩论结束之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布鲁斯集团的管理上面。
作为科学之城的资金来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任命新一轮的人事安排后,李奇维决定依托布鲁斯集团,成立一个独立的科学实验室。
阿尔法实验室!
它和婆罗洲的原子实验室,以及卡文迪许实验室,等纯学术的实验室不同。
阿尔法实验室会将理论和应用完美结合在一起。
大概就是科学和科技的区别。
这是他仿照真实历史上的贝尔实验室创造的。
贝尔实验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室之一。”
它成立于1925年,在建立之初,该实验室便致力于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电信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而且其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扩展。
这使得它和那些应用型实验室有显著的不同。
正是因为对基础理论的巨大投入,才开启了贝尔实验室的辉煌时代。
1927年,戴维森在这里验证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和小汤姆逊一起获得1937年的物理诺奖。
1933年,央斯基发现银河系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从而创立射电天文学。
1947年,约翰·巴丁等人发明晶体管,使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三人也凭借此获得1956年的物理诺奖。
1948年,香农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
至于应用方面,则有太阳能电池、激光、通讯卫星等。
同时,这里还是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源地。
......
可以说,贝尔实验室中的随便一个重要成果,放在后世,都足以建立一个庞大的实验室了。
而当这些成果都集中在一所实验室身上时,可想而知它的牛逼之处了。
那个时代的贝尔实验室,代表了全球科技的最前沿,是创新思维的源泉之地。
现在,李奇维要亲手把它打造出来。
不过,他当然不会便宜美国人。
虽然他很想直接在婆罗洲成立阿尔法实验室。
但是条件不允许啊!
现在的科学之城,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足以支撑这么高端的实验室。
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在美国把底子打好。
等到时机成熟,然后再全部转移到科学之城去。
毕竟,一个超高端的实验室,可不是把厂房建好就行的。
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以及制度。
制度方面。
李奇维给阿尔法实验室制定了非常宽松的科研环境。
每个研究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
“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就是实验室的方针。
所有的研究人员,没有KPI考核、没有进度检查,也没有任务汇报。
而且实验室中的上级,一定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
但是上下级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
这里将会成为所有科研人员的乐园,创新的沃土。
当然,阿法尔实验室也只会招收最优秀的人才。
李奇维自信,在他的带领下,阿尔法实验室一定会超越贝尔实验室,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实验室。
它将引领全球科技的发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烧钱。
真实历史上,贝尔实验室刚成立时,就获得了母公司AT&T投资的1200万美元。
在1925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实验室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也难怪贝尔实验室牛逼,因为完全就是用钱砸出来的。
李奇维显然没有这么财大气粗,他只能先支持个几十万美元,启动实验室。
对于阿尔法实验室的成立,特斯拉恐怕是最开心的一个人了。
他立刻向李奇维毛遂自荐,想要担任实验室的总裁。
李奇维同意了他的请求。
特斯拉年龄很大了,最多几年之后就要退休。
现在逐渐过渡到对实验室的管理上来,也算一个比较好的安排。
而且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李奇维有意培养吴有训当阿尔法实验室的掌门人。
现在正好可以让他在特斯拉的手下,多学习学习一些产业界的经验。
这个实验室,以后还是掌握在华夏人手里才安全。
为此,李奇维专门找吴有训长谈了一个多小时。
“有训,我们华夏现在需要科学,但也需要科技。”
“你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我让你执掌阿尔法实验室,确实有一点私心在内。”
“但我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你觉得这会耽误你的专业研究,可以拒绝我,没有关系。”
吴有训听后,立刻站了起来,表情肃穆,斩钉截铁地说道:
“校长,您放心吧。”
“有训早已准备,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科学事业。”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我会永远追随您的脚步。”
李奇维站起身,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感动而欣慰地说道:
“好孩子。”
至此,李奇维此次美国之行,任务已经几乎完成了。
现在,就还剩下最后一件事。
恒星能源论文!
布鲁斯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内。
李奇维正在给论文补充最后一部分内容。
他一边写,一边内心感慨科学之不易。
真实历史上,人类对于恒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古人的太阳神崇拜,到意识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人类发现了恒星的物理本质。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创造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掌握了恒星的运动规律。
从夫琅禾费发现恒星光谱中黑暗的谱线,到基尔霍夫发现焰色反应。
人类破解了恒星的组成元素。(第213章)
尽管科学家已经在恒星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是恒星最重要的问题:恒星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化模型,却始终进展缓慢。
因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首先知道,恒星的能源到底来自何方!
只有搞清楚了恒星的能源,才能计算恒星的内部结构,从而推导出恒星的演化过程。
这是环环相扣的命题。
真实历史上,只有进入20世纪后,随着相对论、量子论、原子结构的相继突破。
这个问题才终于迎来了答案。
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核聚变!
虽然说起来只有一句话,但是中间的过程却极为复杂。
李奇维不准备在一篇论文中,把整个推导过程都加上。
那是不现实的。
因为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研究。
许多天文学家或者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的科学发展进度,还不足以支撑推导的证据。
所以,李奇维要做的,就是提出核聚变的概念。
踏出最关键的一步,剩下的琐碎工作,就留给其他人吧。
而这最关键的一步,其实也是第一步。
那就是【氢聚变成氦】。
这一过程不仅是核聚变的开始,同时也放出巨大的能量,贡献了恒星约50%的能量。
从最终结果看,氢聚变成氦的物理过程非常简单。
那就是4个氢核融合成一个氦核(氦-4原子核)。
氢核就是质子,而氦-4原子核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
氦-4原子核的质量要小于4个氢核的质量。(按理说应该大才对,但是多出的质量转换成能量了。)
根据质能方程,消失的质量就会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就是核聚变释放能量的原理。
但是问题来了。
四个质子是怎么会变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呢?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
它们分别是:氕(P)、氘(D)、氚(T)。
其中,氕就是我们常说的氢原子,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在自然界含量最多。
氘的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又名【重氢】。
氚的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又名【超重氢】。
首先,当两个P核相遇时,就会形成双质子组合。
但是这种组合非常不稳定,其中一个质子很快就会发生β衰变,转变成中子。
这样,两个P核,就聚变成一个D核,这一步会释放能量。
接着,D核内又加入一个P核,形成的新核心,就会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这就是氦的同位素,氦-3的原子核,这一步也会释放能量。
有人可能好奇,这一步会不会发生两个D核聚变在一起。
有可能!
但是这个可能性非常非常非常低。
所以,可以默认所有的D核都会和先P核融合,形成氦-3。
最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氦-3如何形成氦-4。
这一步,共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第一种方式是最常见的,恒星中约有85%的氦-4,都是通过此途径产生的。
那就是两个氦-3原子核融合在一起,然后再吐出两个D核,就形成了氦-4原子核。
至此,氢聚变成氦的过程就结束了。
核反应方程式最终化简后,就是4个氢核,形成一个氦核。
总结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氢聚变成氦的过程,非常复杂。
真实历史上,爱丁顿在论文中,其实只给出了一句话。
那就是:氢核聚变会把4个氢原子核聚合成1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因为当时还没有中子的概念,氦原子核被认为就是4个质子。)
至于中间的过程,爱丁顿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
而现在,由于李奇维已经提前提出了中子的概念。
且卢瑟福的实验中,也出现了聚变的过程。
因此,李奇维就可以“大胆猜想”。
他要在论文中,直接给出氢核聚变的详细过程!
并且氦-3到氦-4的四种方式,他也会一并给出。
所以可以想象,这篇论文会给天文学界以及物理学界,带来何等的震撼。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自信地喊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而现在,李奇维霸气宣言:
“给我四个质子,我将创造一颗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