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我要是有这么多东西,直接换成武器把你们全干掉不好吗?
自打上次的贸易战以后,倭国可以说一穷二白。
护倭校尉府也不剩什么了!
不过井川浩三也明白,自已不拉拢,有的是人拉拢。
万一出现个野心家,取代井川家成为了首辅大臣,那以前的努力,不是给别人做嫁衣吗?
一想到这儿,井川浩三只好咬牙掏空家底,给那些小贵族许多好处。
不过井川浩三已经算挺“幸运”的了。
毕竟井川家在倭国还是很有威望的,那群小贵族也就是要点钱财。
如果选举别人当首辅大臣,他们也没那个胆子。
但是别的位置,竞争可就激烈了。
这其余的六个位置里,有几个可以说摆设。
在倭国地方官员全是贵族,吏部压根管不了太多。
所以在大周,吏部大臣这个很大权柄的位置,在倭国就是所谓的吉祥物。
一样的道理,兵部大臣也是个摆设罢了。
自打大周开设了倭国镇抚使后,也在不停地裁撤倭国的部队。
还有四个部门。
虽然说户部是掌管全国的经济,可是有多少钱能管,那还得看在贵族院争论的结果。
不过这群地方贵族应该也不会给他们上缴太多。
工部名义上掌管倭国的制造,但是倭国没有钱,也没能力做什么大工程。
相比之下,在大周比较靠后的刑部和礼部,反倒成了热门。
倭国的贵族们也不傻。
倭国虽然散装,可是也是执行的大周律,地方上也有许多执行法律的官吏。
所以刑部大臣反倒是个可以掌控全局的职位。
这也是一项很大的权柄啊!
礼部大臣就更加重要了。
那是由于倭国的礼部大臣,手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权力。
就是公派大周留学的人员。
学习大周化,现在已经是倭国上下的共识。
可以在大周学成归来的,必然会受到重用!
有混得好的直接留在大周,那便是飞黄腾达了!
所以礼部大臣,反倒成了大贵族们抢破头的位置。
毕竟这个职位可以靠近大周人。
若是可以结交上大周的大人物,说不定还能坐坐这首辅大臣。
井川浩三,不就是在大周结识了大人物,所以飞黄腾达的吗?
井川浩三可以做的,我们就做不得吗?
倭国镇抚使里坐着的杨振,满意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现在的杨振,逐渐成为纵横家学派的门面人物。
朝廷里原本就有许多纵横家的追随者。
而杨振所做的,就是纵横家的行为。
有时间闲下来看书的杨振,对纵横家的学问萌生了极大的兴趣。
杨振也抬笔,开始撰写个人的第一本书。
这是一本钻研倭国人的书,杨振打算写一本书,让大周人了解倭国的特点。
这也是给以后的倭国镇抚使铺垫,让他们知道怎样更好的统理倭国。
看着墙面挂着的武士刀装饰品,杨振提笔落下了标题。
《刀与菊》。
在诸子百家里,纵横家是最重视实践的学问。
毕竟你若是没有外交平台,怎样讲理论都没用。
像是杨振这种,在西疆就挑动各国,打压月国。
亲自操作过纵横术的人,看起纵横家的书籍来,简直是毫无障碍。
杨振描述倭国的问题,也很一针见血。
倭国现在的乱象,根本就是倭国国体的矛盾。
杨振敏锐的发现了这个矛盾,所以才扔出贵族院的理念。
井川浩三抵挡不住这个诱惑,乖乖的解散了倭国校尉府。
去谋求首辅大臣,这个虚无缥缈的职位。
这个矛盾,正是倭国内部分封的现状,与众人渴求大一统的矛盾。
倭国有模仿中原的传统。
大周的大一统,深深的印在倭国人心中。
而王朝大一统的好处,倭国人也是看见的。
可是倭国却没法实现大一统。
目前倭国还是大大小小的地主,拿着木棍相互争斗的时代。
大量的封建领主占据了倭国上下。
倭国人心驰大一统,所以倭王才号称万世一系。
也就是说从倭国建立以来,就没有断绝倭国的王室。
即便倭王掌权的朝代屈指可数,但是不管是谁,都没有生出废除倭国,取而代之的念头。
杨振刚到倭国的时候,对于此事非常不理解。
在中原,就有言论说“君王,兵强马壮者为之。”
即便是最遵从秩序的儒家,对于换皇帝的事也没什么抵触。
顶多是批判一下上位的人手段狠戾,吃相不好看罢了。
可是倭国却仍然延续着这种森严的体系。
倭王永远不会变。
倭国出现过许多跋扈将军和权臣,可是没有一个人篡位。
倭国一边非常向往大一统,想跟中原一样,成立一个统一王朝。
可是倭国又保持着一个奇怪的传统。
井川浩三的祖先,身为武将把半个倭国打服了。
但是他仍然不能当倭王。
而是自称幕府将军,用摄政的身份掌管倭国。
他还不得不分封下去自已的领地。
这便是倭国的矛盾。
倭国的聪明人,都明白大一统的利处。
可是倭国的现状又是这样,怎样也无法大一统。
这种矛盾,贯穿在倭国人的矛盾里。
他们强调着尊卑,要求着秩序,可是他们又坚持这么落后的制度。
这也导致了许多在大周人看来,十分奇怪的行为。
比如他们一边强调忠义。
可是挟倭王令天下的幕府,就是最不忠义之人。
他们喜欢强调服从。
可是这里背君叛主的行为却是最多的。
倭国人一边能举着刀誓死冲锋。
一边也能像懦夫似的,躲在平民后屠杀普通百姓。
他们喜欢一期一会,强调一刹那的美丽。
哀叹于刹那的美好,喜欢在景色里寄托哀怨的心情。
可是他们又会十分残忍,把森严的等级强加在所有人头上。
用近乎折磨的方式,维持这种分裂的矛盾。
这便是倭国人的性格。
杨振写完以后,觉得这不像是一本专业书籍。
反倒像一本通俗读物。
罢了,写都写了就寄回国内吧。
杨振封好了书稿,寄给大周境内的出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