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虽然举人的起点低了一些,可是薛志清这种没有犯错,升迁依然这么缓慢的举人,也证明他的仕途坎坷。
还有一个徐刚林,就是得罪人的典型了。
这家伙也是举人出身,可是做了二十年,这才做到了穷县的县令位置。
徐刚林刚刚步入官场,就开罪了顶头上司,然后被人一脚踹到了黔南做主簿。
到了黔南以后,徐刚林又因为仗义执言,再一次得罪上司。
这次他被贬谪到了钦州。
在先皇时期,钦州是帝国的最南边,也是贬谪官员的地方。
徐刚林在钦州当了六年的主簿,后来因为平定离乱的功劳,终于升迁了。
没想到升迁还是去了小池底这个穷县。
这三名仕途坎坷的知县,也因为种种原因结识在一起。
他们一同反对李天建造小池底水坝的国策,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
“这样忠贞为民的好官,内阁怎么可以随意贬谪!”
“岂不是寒了所有官员的心?”
“这以后,谁还会为百姓为朝廷做事?”
李天立马说道。
这下子小魏子傻眼了。
内阁不是为了实行陛下建造水坝的国策,才贬谪他们的吗?
怎么在陛下嘴里,反倒成了内阁的过错?
陛下决定召见这三位抗议的知县。
此事很快传遍了朝野。
雷铮、薛志清、徐刚林三人,原本已经收拾东西打算去东辽了。
没想到居然等到了朝廷的使者,要带他们去京都面圣。
雷铮和薛志清有点紧张。
三人在驿站里碰头,作为一起发起抗议的知县,三人先前并没有什么联系。
他们全是为自己的老百姓发声,这才上书朝廷的。
雷铮是三人里最年轻的,也是最紧张的一个。
“二位,不知道圣上这次召见咱们,是不是要治罪于我们。”雷铮的语气低落。
他是进士出身,是三人里最清贵的。
正常来说,进士都可以熬到四品的官位退休。
如果雷铮不犯错误,以后等到同年全登上了高位,也会拉他一把。
而且雷铮和吕为宾是同榜的进士,这一榜进士的含金量非常高。
吕为宾现在是国子监祭酒,以后登阁拜相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且吕为宾是一派学宗,死后说不定可以进文庙。
这样的状元郎,可以说是大周的第一状元。
吕为宾后的榜眼刘文卓。
现在是南洋都护,也是一方封疆大吏。
这一榜的进士可谓是人才辈出。
原本雷铮好好的熬资历,待同年全成为高级官员后,他的仕途就顺畅多了。
何况雷铮的年纪不大,以后前途算是光明。
雷铮有点后悔了。
薛志清雪说道:“天下的乌鸦一般黑,陛下为了功绩,不顾三县的百姓!说就说了,要治罪就治吧!”
薛志清的仕途不顺,对朝廷颇有怨言。
他对官场的怨言也很大,所以平时怨气冲天的。
这次被贬谪,薛志清更是一肚子的牢骚。
所以薛志清的语气最冲。
十年的举人仕途,曲折回肠才走到别人进士的仕途起点。
虽说科举有别,可是也太欺负人了。
只是为了百姓上奏,朝廷就要贬谪自己,薛志清已经有了辞官的打算。
反正他家还算是富庶,回到老家开个工坊,日子也能过得舒坦。
薛志清是怨怼。
那么只有徐刚林没有任何的怨气。
他穿着一件缝着补丁的衣服,看着像个乡下老农似的。
知县也称作百里侯,虽然只是进士为官的起点。
可是知县也是实打实的官老爷。
有句话叫破家县令,意思是得罪了知县能让寻常百姓家破人亡。
这便是知县的权力。
一个县的知县大人,手下有几十名官吏。
统管十几万人的县。
在方圆百里不逊色于侯爷。
雷铮和薛志清全是清廉的官,可也不至于穿带补丁的衣服。
徐刚林浅浅的饮着粗茶说道:
“陛下有陛下的道理,咱们也有咱们的道理。”
“陛下愿意让咱们说出自己的道理,已经很好了。”
“难道不准咱们说话才好嘛?”
雷铮和薛志清对视一眼,也觉得这个徐刚林说的有道理。
徐刚林又说道:“咱们是为民请愿,是知县的本分。所以百姓的不愿,我要讲给陛下听!”
如果说起徐刚林,整个池南府都得说一句怪人。
徐刚林出身低微,当了十几年的举人,因为平定离乱才当了知县。
在整个池南府的知县里,他是最奇怪的那个。
上次中部地区的知县知府联合,抗议人口全流向东南地区时。
徐刚林居然不合群的表示反对。
他反对的理由很简单。
徐刚林的意思是:
百姓待在本地,只能耕田,收入无法增加。
你们为了自己的政绩,禁止百姓外流。
但待在老家,也没有提高薪水的岗位。
这种县令就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准百姓外出赚钱,过好日子。
徐刚林的这番话,当然引起了整个池南府官场的不满。
官场上的人全说他是沽名钓誉,全部疏远了徐刚林。
但是徐刚林却一点也不在乎。
他为官清廉,可不是不知变通之人。
徐刚林根据本地的特色,引进了一批制鞋的工坊。
又跟官府借钱给手艺精湛的工匠,让他们开工坊。
现在徐刚林所在的县,已经是收入最高的一个县了。
许多在东南地区务工的百姓全部返回家乡工作。
但是徐刚林刚让当地百姓过上一段好日子,朝廷就要建造小池底水坝。
为了当地百姓,徐刚林上书表示了抗议。
三人当中,徐刚林是真的为百姓着想,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
他不在乎自身的前程与仕途,想的全是让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
所以他是态度最激烈的。
三名县令坐在一块,原本是想商量一下对策,怎样回答皇帝。
可是没想到刚说了几句,就发现三人的想法不同。
徐刚林的想法是最激烈的,三府十二县的百姓是无辜的,朝廷应该心平气和的跟百姓好好商量搬迁的条件,而不是直接下命令。
搬迁去哪儿,如何安置,朝廷都没有提供方案,就让百姓迁移。
这是当地人没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