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70章 种地发展史

作者:相思南国 字数:9370 更新:2024-09-20 09:31:14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蛮荒期时代一般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种地历史主要有以下特点和发展阶段:

1.起源与作物选择:

-时间: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作物: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驯化黍、粟等作物。黍、粟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农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合在北方的旱地环境中生长。目前考古发掘所见中国史前黍、粟遗存数量众多,其中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最为典型,共发现88个窖穴内有堆积黍、粟灰层,数量多、堆积厚。在南方,水稻则是主要的驯化作物,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将近7000年。

2.生产方式与工具:

-生产方式:

-刀耕火种:这是原始农业早期常见的生产方式,人们用简单的工具砍伐树木、杂草,然后放火焚烧,在烧后的土地上进行播种。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一种可行的开垦土地的方法。不过,这种方式也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较快,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土地进行耕种,所以人们的居住地点也相对不固定。

-撂荒耕作:由于土地肥力的问题,人们在一块土地上种植一段时间后,会放弃这块土地,让它自然恢复肥力,转而开垦新的土地。这种撂荒耕作制在原始农业时期较为普遍。

-生产工具:主要以石质和木质工具为主。比如石斧可以用来砍伐树木,石铲、石锄可以用来翻土,骨耜在南方地区被广泛使用,用于水田的耕作。这些工具制作简单,效率相对较低,但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3.农业技术的萌芽:

-选种育种: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人们逐渐学会了挑选颗粒饱满、品质优良的种子进行播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虽然这种选种育种的方式比较原始,但为后来农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灌溉技术:在一些靠近河流或水源的地区,人们开始尝试简单的灌溉方式,如用竹筒或陶罐从河流中取水浇灌农田,以保证农作物在干旱季节也能有足够的水分。不过,这种灌溉方式比较简单,覆盖的范围也有限。

4.对生活的影响:

-定居生活: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迁徙寻找食物。于是,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早期的村落。定居生活也促进了家庭、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兴起。

-人口增长:稳定的食物供应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类群体逐渐壮大。同时,人口的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种地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1.旧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种地行为。人们主要依靠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食物资源,比如采摘果实、挖掘植物根茎、狩猎动物等。当时的人类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跟随食物资源的分布不断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和农业生产基地。

-工具使用:这一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简单打制的石器,如石斧、石锤、石刀等,这些工具主要用于狩猎、切割和挖掘等活动,并不适用于农业生产。不过,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技术为后来新石器时代农业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的转变: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逐渐从采集和狩猎向农业生产过渡,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种植。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合种植的植物进行培育和种植,比如在黄河流域种植粟、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等。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工具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工具制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磨制石器开始广泛使用。相比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更加锋利、精细,适合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如用石铲、石锄等工具翻土,用石镰等工具收割农作物。

-技术的发展:除了工具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还逐渐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技术,比如选种、育种、灌溉、施肥等。例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片木结构建筑遗迹、大量的骨耜、成堆的稻谷稻壳等,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着较长期的定居生活,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中国种地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下是中国种地历史的一些重要阶段和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约年前-4000年前):

-作物起源: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选择通过种植粮食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中国本土培育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稻、黍、菽等。黄河流域已经开始种植粟,它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南方则以稻作农业为主。例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证明了当时水稻种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菽即豆类,特别是大豆,发源于中国,到商周时期,大豆已被用来制作大豆油。

2.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农业技术初步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主要还是以石制、木制农具为主。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掌握了一定的农田灌溉技术和施肥方法,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精耕细作。例如,《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农业生产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生产情况。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方块状,中间的为公田,周边的为私田,庶民需要先耕种公田,再耕种私田。这种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农业政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均田制等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朝时期,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如减免田赋、兴修水利等。

-技术进步: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牛耕技术逐渐普及,使得耕地更加省力高效;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作物种植变化: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北方逐渐形成了以小麦为主的农业体系,而南方则继续发展水稻种植,并且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双季稻开始出现。

-农业技术交流:随着民族的融合,北方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逐渐传播到南方,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农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出现了曲辕犁等新型农具,提高了耕地效率。

-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按照人口和劳动力分配土地,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可以耕种,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

-农业技术创新:宋代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推广了秧田法和田块制等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发明了龙骨水车等灌溉工具,提高了灌溉效率。元代时引进了玉米等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7.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

-作物引进:马铃薯、甘薯等外来作物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对于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商品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不仅用于自给自足,还用于出售,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

总之,中国种地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代的种地历史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

-土地集中严重:民国时期,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富农等少数人手中。例如,1928年约6%的地主占据了80%的土地。广大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通常要上缴收成的50%到80%,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租佃关系复杂:租佃制度是当时农村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土地后,不仅要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还可能面临各种附加条件和不合理的要求。这种不稳定的租佃关系使得农民在土地上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难以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和投资。

2.农业生产技术与工具:

-传统技术为主:总体上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延续了几千年来的耕种方式。农民主要依靠人畜力进行劳作,生产效率较低。例如,翻地使用耕牛拉着犁,播种使用传统的耧车等。

-缓慢的技术进步: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农业技术的缓慢进步。例如,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农业机械,如美国的收割机、拖拉机,日本的犁、耙等,但这些机械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大型农场。同时,也开始尝试使用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但由于成本较高、农民认知不足等原因,推广程度也不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农作物种植与区域差异:

-主要农作物: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南方地区则以水稻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等经济作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受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区域差异明显: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较大。例如,江南地区水网密布,灌溉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农作物产量较高;而西北、西南等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等原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量较低。

4.农业政策与推广:

-政府的农业改革尝试: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解农业危机,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土地改革、田赋整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等,并进行了农业推广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推广机构,如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负责农业试验、选育品种、病虫害防治试验以及肥料效果比较试验等,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

-民间的农业探索:一些民间团体、学者和有识之士也积极参与到农业改革和推广中。他们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进行试验和示范,试图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例如,在一些地区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推广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

5.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影响:

-战争破坏: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战争导致大量农田荒芜、劳动力减少、农业基础设施损毁,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和破坏,使得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陷入停滞。

-自然灾害频发:这一时期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如旱灾、水灾、蝗灾等。由于当时的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后,生活更加艰难,甚至出现大量的流民和难民。

新中国的种地历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变革和进步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土地改革时期(1950-1952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广大农民遭受着沉重的剥削,生活困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必须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举措: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生产资料。

-意义: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6年):

-背景:土地改革后,农民个体经济虽有所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生产工具不足、抗灾能力弱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过程:农业合作化运动分为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互助组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的临时性或常年性的互助组织,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有,只是在劳动上互相协作;初级社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则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78年):

-背景:在“大跃进”运动的推动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全国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举措: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全部归公社所有,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集体劳动。

-问题:这种过于集中的生产管理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粮食产量下降,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4.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年至今):

-背景:长期的人民公社化体制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举措: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的经营权承包给农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自负盈亏。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5.现代农业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

-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举措: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成果: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着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种地处于向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的阶段,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支持与土地制度:

-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政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继续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确保大部分农户原有承包地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这为农民安心种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让农民能够更放心地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和规划。

-补贴与扶持政策:政府不断加大对种地的补贴力度,包括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例如,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购置补贴,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2.农业技术与科技创新:

-品种改良:科研机构不断培育和推广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和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比如,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超级杂交水稻,为提高粮食产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各种优质的蔬菜、水果品种,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从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加工,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农业机械。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等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例如,在一些平原地区,大规模的农田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智能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监测和管理,能够根据土壤肥力、水分、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精确地进行施肥、浇水、喷药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实时监控农田的状况,远程操作灌溉、施肥等设备。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结构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条件,不断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例如,一些地区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发展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成食品、饮料、保健品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观光、采摘、农家乐等项目,促进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

4.绿色发展理念深入:

-资源节约: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同时,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土地的质量和产出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物肥料,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地区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将秸秆加工成饲料、燃料、肥料等,既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起: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一些有经验、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他们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主体。

-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销售农产品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企业: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来,他们通过投资建设农业基地、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业务,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现代化。

6.市场与销售渠道拓展:

-农产品电商:互联网的普及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自己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同时,电商平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便了消费者购买农产品。

-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建设,成功地走向了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现在种地农业的发展历程主要

1.土地改革阶段(1950年-1953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因长期的战争破坏以及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农民积贫积弱,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分配极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举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农村,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对于地主分子,同样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在劳动中改造为新人。

-意义: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农民不再向地主缴纳地租。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逐年上升,到1952年,粮食产量已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棉花产量超过50%以上,相当于1949年的3倍,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农业合作化阶段(1953年-1956年):

-背景:土地改革后,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农业提供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的需要。

-举措: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改造过程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阶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意义: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人民公社化阶段(1958年-1962年):

-背景:1958年,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通过建立人民公社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举措: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在全国农村迅速建立起人民公社制度。

-问题: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4.调整恢复阶段(1962年-1978年):

-背景: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调整。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举措:采取了一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如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等。同时,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包括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大搞农具改革运动、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重新收归国有、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建立农机修配网等。

-意义: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但随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村经济和生产秩序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8年-至今):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取得了显着成效。

-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民。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在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绿色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2
第1章 父母的相遇相知相守 第2章 父母的婚后生活 第3章 我的出生 第4章 我上小学 第5章 我上中学和高中 第5章 上大学农业种田科目 第6章 大学的生活 第7章 大学校园农耕 第8章 大学毕业 第9章 回到家里种地 第10章 承包地种植经济作物 第11章 毕业回家乡 第12章 承包村里的地: 第13章 地里种上药材和长成 第14章 种了十亩的果园 第15章 挖出稀奇古怪的石头 第16章 终于看到成的果实了 第17章 玉米土豆地里麦子 第18章 长得像水稻和麦子的植物 第19章 西瓜扔冰箱里凉凉 第20章 我吃德大米 第21章 我吃德面粉 第22章 我在地里的小米 第23章 重要物资米玉 第25章 重要的经济作物。 第26章 葡萄营养,药用价值 第27章 蓝莓营养,药用价值 第28章 橘子营养,药用价值 第29章 红豆营养,药物 第30章 绿豆营,和药用 第31章 豆角 第32章 黑豆营养,药用价值 第24章 棉花,药用,军事物资, 第35章 蔬菜的药用价值 第36章 谷物的营养 第37章 红枣 第38章 亚麻种植,药用,军事 第39章 菠麦,药用营养,药用价值 第40章 青豆 第41章 菜花,西兰花 第42章 红薯,紫薯 第43章 百菜小百莱 第44章 百葱,紫葱 第45章 生莱 第46章 黄瓜,丝瓜, 第47章 萝卜,山药 第48章 油麦菜,空心菜 第49章 生姜,大蒜,大葱 第50章 豌豆,韭菜 第51 豇豆,四季豆 第51章 长豆角,扁豆角 第52章 香菇,杏鲍菇 第53章 平菇,白平菇 第54章 水芹菜,西芹菜 第55章 苦菊,茼蒿 第56章 山药,莲藕 第57章 甘蓝,紫甘蓝 第58章 圆形长条茄子 第59章 螺丝椒,线椒 第60章 青椒,太空椒 第61章 海带,海菜 第62章 苦瓜 第63章 海鲜菇,蟹味菇 第64章 小茴香小香莱 第65章 黄豆,蚕豆 第66章 毛豆,四季豆 第67章 生菜,包生菜 第68章 为稻、黍、稷、麦、菽 第69章 悬藤根角穗 第70章 种地发展史 第71章 我不在种地 第1章 苹果 第2章 梨树 第3章 桔子树 第4章 种植草莓 第5章 香蕉, 第6章 葡萄树 第7章 桃子树 第8章 芒果 第9章 猕猴桃树 第10章 火龙果, 第11章 粙子 第12章 橙子树 第13章 蓝莓 第14章 菠萝 第15章 木瓜 第16章 哈密瓜 第17章 柿子 第18章 蛇皮果, 第19章 人心果 第20章 火参果 第21章 蛋黄果, 第22章 牛奶果 第23章 莲雾 第24章 杨桃 第25章 芭乐 第26章 释迦果 第27章 西番莲 第28章 神秘果 第29章 蛇皮果 第30章 面包果 第31章 嘉宝果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