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寇的师团也分三六九等
1941年1月,日寇大本营陆军部会议通过《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提出:“至1941年秋季为止,大致保持现在对华压力不放松,以期一举解决‘中国事变’。如果不能达成,则此后在华日军转入长期持久战的态势,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肃整占领地域。”
制定此计划的是时任陆军大臣的畑俊六,以及他的副手、陆军次官阿南惟几。二人为落实自己制定的计划,被日寇大本营于1941年4月分别委任为中国派遣军司令,及日寇在华唯一野战兵团第11军司令。
1941年6月,到任不久的阿南惟几要求第11军参谋人员拟定对第9战区的作战计划。期间德国于6月22日入侵苏联,日寇大本营一度计划向苏联边境地区增兵,待苏德双方出现最有利于日本的局势时出兵远东。并据此向中国派遣军下达命令,要求抽调其8个师团准备对苏作战,其中5个为立即抽调师团,3个为预备抽调师团,第11军所属第4、第6师团被定为即调师团,另有2个师团为预调师团。受此干扰,第11军对第9战区作战不得不暂时取消。
8月21日,日寇大本营正式放弃对苏作战企图,随后同意第11军继续实施对长沙的“赣湘作战”。9月1日,日寇大本营正式下达作战命令。
国民政府方面,无论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还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都对战局表达了乐观的情绪,1941年9月,美日谈判还在进行,尽管不少人认为两国之间有妥协的可能,从而达成“东方慕尼黑协定”,但蒋介石判断双方绝不可能和解。他在日记中写道:“英美苏在远东对日本包围之势已成,中国苦战亦已脱离险境,而‘德意倭’三国同盟果已实现,此在抗战与国际形势上于我求之不得者,抗战必胜之局已定矣!”
薛岳在其授权撰写的回忆录《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一书中,也记录道:“当时日美谈判已陷入僵局,随时有爆发美日战争的可能,兼之英美援华行动亦日益积极。相反,日寇正徘徊于南进与北进歧途中,尤深恐我军乘机反攻,不惜孤注一掷,纠集南北战场之精锐,大举进犯,企图消灭我野战军,以阻止我军反攻。”
以上可以看出,国军统帅及前线主将在战略上已经认为日寇必败,这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战术上也轻视对手,则必然招致大祸。
据第9战区参谋处处长赵子立回忆:“第二次长沙会战仍是根据1939年春策定的作战计划来指导……即便如此,也没有按照当时的计划严格执行。”
作为拱卫抗战大后方的战区统帅,薛岳并没有对日寇新任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指挥作战特点加以研究,仍然按照第一次长沙会战模式,确定了第9战区的作战计划。
除战前没有仔细制定作战计划外,第9战区对日寇欲实施作战的企图也非常麻痹。8月13日,日寇向岳阳增兵,国民政府在获取此情报后致电第9战区,薛岳经查实回复军事委员会:“查该敌前似扰乱秋收企图,因我防备严密,岳阳方面至今敌未敢轻动。”
8月16日,第9战区获悉日寇可能发动进攻的消息。但薛岳仍坚持认为“敌目的在扰乱及夺粮,并无真正攻击企图”。9月7日,日寇第6师团开始向第9战区大云山阵地进攻,揭开第二次长沙会战序幕,而薛岳在次日致电蒋介石的电文中表示:“判断战区当面之敌,除以少数兵力向我扰乱外,仍无大企图。”直到9月18日,日寇在湘北向第9战区新墙河全线发起进攻,薛岳才如梦方醒,而此时第9战区在湘北仅有16个师,按照当时保守的计算,日寇2个大队的战斗力可对标中国军队1个师,日寇如出动32个大队即可与国军实力相当,而日寇此次投入进攻共步兵45个大队,战斗力是国军的1倍半,另有炮兵26个大队和2个飞行团一同参战。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会战之前,了解一下双方具体的作战部署和兵力配置。
第9战区指挥部认为:日寇有可能仍然像第一次长沙会战一样,以一部分别在赣北、鄂南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主力沿新墙河直驱长沙。国军的应对方针是将有力部队部署于新墙河防线纵深,日寇一旦突破新墙河,则诱敌主力至汨罗江南岸,反击而歼灭之。据此,战区将所属第27集团军(杨森部)、第30集团军(王陵基部)、第19集团军(罗卓英部)担任湘北、鄂南、赣北方向防御,第37军(陈沛部)、第26军(萧之楚部)、第10军(李玉堂部)集结于战区纵深,伺机发动反攻。
日寇第11军的兵力部署则吸取了上次会战兵力分散的教训,决定将兵力、火力全部集中在湘北方向。战役预计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突破第9战区新墙河防线;然后迅速抵达汨罗江,在长沙以北对国军实施围歼作战;上述两项达成后,则向株洲、浏阳一线追击,摧毁国军根据地,转而返回战役出发地岳阳。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歼灭国军有生力量,不以夺取要地为首要目标,并严格遵守日寇大本营明确的10月中旬完成全部作战。
为此,日寇集中第3、第4、第6、第40师团主力,另有第13师团所属4